豬糧安天下,豬肉供應與老百姓的“菜籃子”密切相關,豬肉價格波動更是百姓非常關心的民生問題。
2021年,是“二師兄”價格經歷“高臺跳水”的一年——從年初生豬每公斤超過36元的高點,暴跌至每公斤僅10元多的低點。在我國啟動第二輪中央儲備凍豬肉收儲后,豬價有所回升。
這是不是意味著從2018年開始的本輪“豬周期”即將結束?我國的“豬周期”魔咒能否被打破?近期,《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訪了養豬戶、農貿市場、有關部門和相關專家。
業內人士表示,正如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的那樣,要像保護基本農田一樣,確定生豬主產區的生豬基礎產能,保護生豬生產供應的“壓艙石”;同時,健全生豬產業平穩有序發展長效機制,完善對生豬供給市場的長期調控機制,從“管價格”走向“管產業”,保障生豬生產消費的相對穩定,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
豬價“跳水”有人歡喜有人憂
“2020年肉價高,我家就沒有腌制臘肉。現在趁著豬肉便宜,早早腌制起來準備過年。”2021年12月初,江西省南昌市市民羅賢云從菜市場購買了不少五花肉和灌好的鮮臘腸帶回家。他說,如今每公斤五花肉價格在34元左右,每公斤精肉36元左右。家里吃肉多起來,以前餐桌上是“蔬菜炒肉”,如今是“肉炒蔬菜”。
2021年10月中旬開始,南方部分城市商戶就開始銷售臘肉臘腸,比往年提前了一個月左右。隨著天氣漸冷,年關靠近,這段時間更迎來了銷售旺季。南昌市商戶李金后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干臘肉售價大概比市場新鮮豬肉價格貴一倍。隨著豬肉價格大幅下降,臘肉價格也降了不少。記者在南昌市農貿市場看到,每公斤曬干臘肉的售價為五六十元,與上年相比下降了二三十元。
近日,國內市場豬價呈現大范圍企穩、小幅震蕩的態勢。農業農村部對全國500個縣集貿市場和采集點的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12月第2周全國活豬平均價格為每公斤18.19元,比前一周下降0.8%;全國豬肉平均價格為每公斤28.87元,比前一周下降0.1%。
然而,部分生豬養殖戶的出欄熱情并沒有受到行情影響。江西鉛山縣養殖大戶賴毛仔2021年共養殖了300多頭生豬,這兩天剛出欄了150多頭。他告訴記者:“2021年12月,我這里的生豬收購價在每公斤18.8元左右,超出每公斤16元左右的盈虧平衡點。相較9月份每公斤10元多一點的價格,現在算高點。我打算在年前把所有豬賣掉。”
中國畜牧業信息網信息顯示,2021年豬價震蕩幅度大周期短,價格曲線呈現“V”字形。價格最高點出現在1月,每公斤生豬價格最高超過36元。半年后的6月,生豬價格跌到每公斤12元多。
2021年10月,我國啟動第二輪中央儲備凍豬肉收儲,生豬價格過快下跌的勢頭得到遏制,豬價出現明顯反彈,回到盈虧平衡點附近震蕩。
豬價“高臺跳水”,有人歡喜有人憂。江西高安市養豬行業商會會長羅玉根介紹,近兩年生豬價格變化浮動大、周期短,呈現“肉貴傷民,豬賤傷農”的態勢。部分地區生豬價格甚至一度跌到每公斤10元以下,消費者吃到便宜豬肉,一些養殖戶虧損嚴重。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2021年9月全國養豬場(戶)虧損面達到76.7%。高安市養殖大戶付鏡生說,斷崖式的價格下跌讓他始料不及,他在本輪“豬周期”下行階段虧損了300多萬元。
肉價下跌,消費者歡喜之余,也有遠憂。記者采訪的部分消費者表示,年初吃了幾個月每公斤超過60元的“天價肉”,年中也買過每公斤不足20元的“特惠肉”。全年下來,豬肉價格起伏不定。
“超級豬周期”何時結束
江西省農科院副研究員周泉勇介紹,從2006年至今,國內大概經歷了四輪“豬周期”,每輪持續時間都在4年左右。而從2018年至今的這輪周期堪稱“超級豬周期”,其特點是振幅大、波動劇烈、漲跌速度快,影響因素復雜。
付鏡生介紹,2021年1月,當地生豬價格從每公斤約38元跌到每公斤約32元只用了3~5天時間。而在往次“豬周期”中,每公斤六七元的差價變化需要經歷幾周甚至幾個月時間。部分養殖戶急著在年前出欄,也是怕重蹈2020年底的覆轍。
歲末年初,生豬消費市場逐漸迎來了銷售旺季,較國慶節前,豬價逐步回暖,是否預示著本輪“豬周期”走到尾端?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認為,2021年12月,豬肉消費增加明顯,多地灌臘腸需求增多提升大豬出欄需求,市場大豬銷售旺盛,豬價受此刺激而回暖。這輪價格反彈,是豬價“超跌”后多種因素影響下的市場修正,并非真正的拐點到來。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2021年10月,規模以上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屠宰量3023萬頭,環比增長20.5%,同比增長110.9%。專家分析,這意味著現階段豬肉供應仍相對寬松。
2021年10月,國新辦舉行的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負責人孔亮指出,預計2021年四季度到2022年一季度上市的肥豬同比還將明顯增長,生豬供應相對過剩局面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如不實質性調減產能,豬價低迷態勢難以扭轉,尤其是2022年春節過后的消費淡季,豬價可能繼續走低,并造成生豬養殖重度虧損。
江西農業大學研究員丁能水等專家學者認為,生豬價格短期內仍將持續震蕩。分析我國上幾輪“豬周期”可以發現,若想穩定豬價,對生豬市場供給關系的宏觀調控不僅必不可少,而且至關重要。
為防止生豬生產大起大落,2021年農業農村部針對生豬產能過剩的苗頭,密集發布預警信息,引導養殖場(戶)加快淘汰低產母豬,有序安排生豬出欄,并會同有關部門發布了《關于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努力穩定生豬生產秩序。
“有母就有小,有小不愁大”。能繁母豬是生豬生產和市場供應的總開關。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2021年10月底,國內能繁母豬存欄4348萬頭,環比減少2.5%,但仍達到正常年份保有量的106%。
“能繁母豬存欄減少,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生豬供應量會相應減少。”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畜牧獸醫局四級調研員程國新等業內專家認為,在市場行情和生豬產能調控政策的共同影響下,后期市場供需將在合理區間達到新的動態平衡,上躥下跳的“二師兄”身價或將逐漸回歸理性區間。
以產業調控減緩“豬周期”沖擊波
2021年初的中央一號文件,對于“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并具體指出要“保護生豬基礎產能,健全生豬產業平穩有序發展長效機制”。
周泉勇表示,生豬作為一種商品,市場供需關系存在波動很正常,但我們可以通過調控使得價格從高峰到低谷之間的過程盡量平緩,減少“斷崖式下跌”和“狂飆式上漲”的情形。特別是,通過穩定生產供應降低周期性波動幅度,減小對產業和消費端的沖擊。因此,目前亟需完善對生豬供給市場的長期調控機制,像保護基本農田一樣,確定和保護生豬主產區的生豬基礎產能,使之成為生豬生產供應的“壓艙石”,保障生豬生產消費的相對穩定。
當前,我國生豬規模化養殖水平不斷提高,為基礎產能調控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生豬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7.1%,比2019年提升4.1個百分點。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2年生豬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8%左右,到2025年達到65%以上。
“生豬養殖散戶‘船小好掉頭’,容易‘快進快出、追漲殺跌’,因此散養戶所占比重過大,不利于平抑豬肉價格周期性漲跌。”程國新認為,我國生豬養殖行業市場規模大,提高養殖規模化、標準化是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在推進規模化養殖的基礎上,生豬行業要著眼長遠促進轉型,抓好產業核心區域和產業主體建設,推動產業合理調控和轉型升級,防止因價格周期性波動導致的產能“一哄而上”和“一哄而散”。
受訪專家分析,這幾輪“豬周期”劇烈波動的背后,暴露出生豬供給側的穩定性不足。
“看準了養殖業的高利潤,投資才會入場。”一位受訪專家說,“豬周期”劇烈波動的背后,是供給側的穩定性不足。斷崖式的波動,容易誘發投機行為,進而造成生豬供應的加劇失衡。
本輪“豬周期”中行情看好時,大型規模養殖企業產能迅速擴張,生豬產能被不斷釋放。湖南一家大型養殖企業從2019年9月到2020年8月,共投入8億元新建了6個豬場,相當于之前十年的總和。
有的互聯網巨頭、房地產企業也搞起了“跨行養豬”。為了養豬,一些房地產商專門在集團層面更改業務構架,將“食品事業部”設置為獨立的業務單元。有的互聯網企業跨界進入生豬生產領域,探索生豬養殖新業態。
2021年9月,農業農村部印發《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從生產環節入手,以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化率作為生豬產能核心調控指標,關口前移,錨定正常存欄水平,預調早調微調,穩固基礎生產能力,從而避免生產大起大落、價格大漲大跌。截至目前,河北、遼寧、山東等多個省份已制定出臺產能調控方案,各自明確了“十四五”期間本省能繁母豬存欄量和最低保有量。
在確保基礎產能的同時,也要關注流通體系的建設,有助于緩解“豬周期”對產業的沖擊。丁能水等專家學者認為,加快建立現代化養豬產業,尤其是要構建現代化畜產品加工流通體系,進一步促進綠色循環發展,提高產業發展質量水平。
基層養殖戶提出,為防止生豬生產和供應出現大的起落,需在土地、環保、貸款等支持政策上保持穩定,幫助養殖戶渡過難關,避免政策“急掉頭”。同時,構建穩產保供的長效機制,建立生產逆周期調控機制,防止產能大幅波動,避免行業基礎生產能力受損,確保生豬市場長期穩定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