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 中國農科院資劃所)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以下簡稱祁陽站)舉辦“農科開放日”活動,讓公眾走進野外臺站,了解土壤監測的原理、方法和意義,弘揚“祁陽站精神”,傳播科學知識,通過實地感受人為管理對土壤質量的影響,激發公眾關注土壤健康、保護土壤質量的意識,助力新時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祁陽站是我國開始時間最早、擁有長期試驗數量最豐富的農業綜合實驗站,1975年開始布置第一個長期定位試驗,目前長期定位監測試驗有18個,其中持續40年以上的有5個,30年以上的有1個。目前保存有歷史土壤樣品約2萬個,植株樣品約4000個,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基礎數據。
土壤是農業發展的命脈,同時也是人類耐以生存的根本。全球約95%的食物來自土壤,土壤的健康與否關系到人們的“米袋子”和“菜籃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正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加快轉變,健康的土壤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的基礎。
中國農科院資劃所黨委書記王秀芳表示,“通過科普活動等方式,讓公眾了解保護土壤和保持土壤健康的基本知識;通過智慧監測和云診斷等手段,讓公眾便捷、積極地參與土壤質量監測與提升的過程,親身感受到健康土壤的重要性。”
祁陽站站長張會民介紹,60多年來,4代祁陽站人的青春與心血注入這塊火紅的熱土,在艱苦的條件下創業,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道路。祁陽站先后獲批農業農村部野外站、國家野外站以及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國家土壤質量實驗站、全國中小學研學教育實踐基地和國家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張會民說,“晴天一頂帽,雨天一身泥,赤腳一雙走田間,春夏秋冬不得閑”是祁陽站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真實寫照,許多祁陽站人為此貢獻了畢生年華,一代又一代的祁陽站人書寫了“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的科學家情懷,鑄就了中國農業科學界“扎根紅土寫春秋”的精神豐碑。
目前,祁陽站擁有實驗用地765畝,建筑面積11000平方米,儀器設備100多臺套,在站職工近30人,基礎設施、儀器裝備、生活條件、經費保障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監測隊伍不斷壯大、創新能力持續提升、運行管理日趨成熟,已經成為具有較高國際影響力和綜合觀測實力的綜合性農業科學實驗站。
王秀芳表示,未來,祁陽站要繼承和拓展“祁陽站精神”,弘揚科學家精神,進一步聚焦農業野外科學監測和紅壤健康創新發展重大科學問題破解,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以及土壤和氣候的綜合研究和開發治理,扎實做好“三個堅守、四個創新”,將祁陽站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綜合性農業科學實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