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該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面源污染團隊,近日成功構建了基于我國降雨-徑流實測數據的參數指標體系,對準確估算我國徑流量、土壤侵蝕和面源污染負荷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水研究》上。
據研究團隊成員、中國農科院資劃所研究員雷秋良介紹,美國農業部土壤保護中心于1954年開發了降雨-徑流模型,由于具有參數少、使用簡單、準確性高等優點,成為全球地表徑流估算的通用模型。徑流曲線數值是該模型估算徑流量的關鍵參數,徑流曲線數值變化±10%,會引起從-45%到+50%幅度的徑流量變化。
雷秋良同時表示,由于我國地形、土壤、氣候、土地利用均與美國存在很大的異質性,美國農業部土壤保護中心提供的徑流曲線數值查找表在我國的適用性有待進一步驗證。
為此,我國科研團隊收集整理了全國范圍內55個站點的實測降雨-徑流數據,量化了土地利用、植被覆蓋、土壤滲透能力、坡度、氣候和前期土壤濕度條件等因素的貢獻,系統分析了中、美徑流曲線數值差異及其對徑流預測的準確性,構建了中國徑流曲線數參數指標體系。
研究發現,基于我國實測數據獲得的中國徑流曲線數,與美國農業部土壤保護中心提供的查找表徑流曲線數值差異明顯,直接使用美國查找表徑流曲線數值,會給徑流預測帶來較大誤差,“中國徑流曲線數更適合中國地表徑流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