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至4日,“旱作農業科技創新與發展暨壽陽旱作農業試驗站建站30年總結交流”學術研討會在山西壽陽召開。研討會回顧了壽陽旱作農業試驗站發展歷程和重要成就;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專題報告和高端對話,研討了旱作農業高質量發展科技需求與平臺建設。
據了解,壽陽站始建于1991年,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以下簡稱 環發所)為長期開展旱作農業試驗觀測以及核心關鍵技術和模式創新,破解旱作農田生態系統結構優化與生產力提升機制和資源承載力與生產力布局等亟待解決的科技難題而建設。
“旱地農業、旱作技術是一種尊重自然生態的綠色發展模式?!敝袊r科院副院長梅旭榮表示,現代旱地農業技術創新發展,可以培育和營造土壤水庫,提高農田可利用水量;減少非生產性耗水,提高水的可利用性;發揮生物節水潛力,提高作物產量;優化旱地農作制度,增強旱地農業的抗逆性和穩定性;此外,建立區域旱作農業發展模式,還可以實現增產提效。
“旱地農業區是我國主要糧食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戰略地位舉足輕重?!?a target="_blank">環發所黨委書記郝志強介紹,1991年前,中國農業科學院根據國家旱地農業攻關實驗區的布局,在山西省壽陽縣建立了國家旱農試驗區,圍繞旱地農田作物高效用水和區域可持續發展,開展旱地農田生態系統環境要素監測,作物高效用水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和發展模式的研發。
郝志強說,壽陽站2005年獲批成為原農業部旱作農業野外科學觀測站。2020年獲批成為農業農村部第一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經過兩輪評審,2021年正式進入科技部擇優建設的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序列。
30年來,壽陽站建成了基礎設施完備、儀器設備精良的平臺條件,凝聚形成了一支長期扎根黃土地、無私奉獻的旱作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隊伍,實施了一批國家旱作農業科技項目,積累了豐富的科研數據資料和材料。
會議上專家一致認為,“十四五”期間急需進行新時期變化環境下我國旱作農業類型分區,研究揭示旱作海綿田水碳氮高效“蓄、保、用”土壤構型定向培育機制以及作物優質品質形成的多因素協同調控機理,優化典型區域氣候應變性旱作適水種植結構和模式,構建不同類型區旱作農田生態景觀格局;以深度節水和極限節水為主攻方向,重點研究突破抗旱節水品種鑒選、耕層土壤理想結構營建、綠色覆蓋抑蒸、水肥協同提質增效、種養結合水分養分循環和農田系統生態化重構等關鍵技術、產品和裝備,實現適度規模藝機一體化和智慧耕作。
據悉,研討會期間,與會專家、學者參觀調研了壽陽旱農試驗站,了解了試驗站平臺建設、試驗研究、人才培養、技術推廣等情況。此外,研討會還舉行了共建壽陽縣中小學生”四創“教育實踐基地和黨組織結對共建簽約、揭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