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在京發布《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21》。《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指數76.91,較上一年提高0.36%。當前,我國農業化學投入品持續減少,綠色防控覆蓋率已達到41.5%。
2022年6月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在京發布《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21》。中國農科院供圖
打造農業綠色發展觀察窗口
據介紹,中國農業科學院自2019年起,連續發布《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報告》由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指導,由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牽頭編制,系“中國農業科學院智庫系列報告”之一。《報告》也是觀察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狀況的重要“窗口”。
農業農村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理事長余欣榮指出,此次發布的《報告》,在客觀上反映了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態勢,《報告》保留了資源保育、產地環境、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等核心板塊,多角度全面總結農業發展綠色化最新進展與成就。同時,特別突出跟蹤反映2021年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方面的重要建設成效。
同時,《報告》完善了農業綠色發展指標體系,余欣榮指出,這一體系對標國家“雙碳”戰略,結合《“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體現新時期要求,完善了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增加了單位農業增加值碳排放、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提升和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3個指標,構建了由資源節約保育、生態環境安全、綠色產品供給和生活富裕美好4個維度16項指標組成的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為科學評估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開展地區農業綠色發展考核提供了重要依據。
此外,《報告》還梳理了我國農業綠色發展領域標志性理論和技術成果。余欣榮指出,《報告》針對農業綠色發展領域重大理論問題和“卡脖子”技術,對農業綠色發展領域科技成果進行梳理,重點向社會推薦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綠色發展的關鍵技術、遴選出七大標志性理論研究成果、十大技術成果和十個典型模式,為加快推進農業綠色進程提供科技支撐。
農業綠色化水平提升綠色產品供給增強
《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指數76.91,較上一年提高0.36%,比2015年提高了2.29%。其中,多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領跑全國,2020年先行區綠色發展指數平均達到80.38,整體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個先行區指數超過85,農業綠色發展處于全國領先水平;36個先行區指數為80-85,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處于全國先進行列;31個先行區指數為75-80,農業綠色發展處于全國較高水平。
與此同時,《報告》還分析了綠色農產品供給能力的變化,《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標志獲證單位總數23639家,獲證產品總數50295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總面積超過1.7億畝;全國2760個縣開展了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行工作,已開具合格證2.2億張;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7.8%。農業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提高,截至2021年底,全國省級農業農村部門重點培育的農業品牌中,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約3000個,企業品牌約5100個,產品品牌約6500個。農業生產標準化水平持續提升,建設100處綠色生產標準化基地,創建150家標準化養殖示范場,推動創建26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
農業資源節約保育持續推進化學品投入持續減少
近年來,我國實施了眾多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政策,包括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推廣保護性耕作制度和開展退化耕地治理試點,實施農業節水增效行動和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等,強化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利用,逐步降低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僅在2020年落實中央農田建設補助資金867億元,全國建成高標準農田8391萬畝、高效節水灌溉2395萬畝,超額完成了國務院確定的年度目標任務;目前,全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65,超過了“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
在降低化肥施用量方面,以化肥農藥減量使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膜減量與回收利用等措施為抓手,我國持續推進農業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到目前,全國化肥施用量已連續五年保持負增長,2020年為5250.65萬噸(折純量),比2015年減少12.8%,同時施肥結構不斷優化,減氮控磷增鉀效果明顯。在農業方面,全國農藥使用量24.8萬噸(折百量),比2015年減少16.8%,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1.5%,比2015年提高18.4個百分點。
《報告》還顯示,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6%,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0%以上。
農業綠色發展推進機制初步建立
近年來,各地探索創建特色農業綠色發展新模式,許多地方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報告》展示了全國10個農業綠色發展的典型案例,包括遼寧省莊河市、江蘇省睢寧縣、浙江省桐鄉市、福建省武夷山市、海南省三亞市等,《報告》認為,這些典型案例,為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
在更大的范圍內,全國農業綠色發展的進程也在不斷推進,形成了“點上突破、以點帶面、全面轉型”的推進體系,區域布局合理、資源利用高效、生產過程清潔的農業綠色發展格局初步構建。
《報告》認為,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能力也在顯著提升,面向穩產保供、提質增收與生態添綠協調推進,我國已經構建了小麥兩墑兩水兩減綠色高效生產技術、東北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栽培技術、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技術、蔬菜流水線貼接法高效嫁接育苗技術、草地貪夜蛾綜合防控技術、苜蓿套種青貯玉米高效生產技術、秸稈炭化還田減排固碳技術、床場一體化養牛技術、池塘流水槽循環水養殖技術和陸基高位圓池循環水養殖技術等10項農業綠色發展技術,為全面構建以綠色為導向的農業技術體系提供借鑒。
鄉村生活更加富裕美好
《報告》關注了農民收入、農村生活環境的變化。并指出,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城鄉收入比不斷縮小。同時村容村貌明顯改善,為農民安居樂業和農村和諧穩定打下堅實基礎。
《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7%,高于全國8.1%的GDP增速;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50,比上年縮小0.06。同時,收入結構更加優化,2021年全國農村家庭工資性收入達到7958元,對農民增收貢獻率達到54.7%。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指出,2021年,我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6%,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2.7%,分別比1978年降低28.9個百分點和35.0個百分點。在農村居民中,食品消費支持的比重下降更快,消費方式也更加多元化。
在收入增長、消費結構轉變的同時,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同樣值得重視,《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穩定在90%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28%左右,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村莊環境基本實現干凈整潔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