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美食、黃瓤的“美顏”小西瓜、直接生吃的美味水果胡蘿卜、裝在透明球盒子中的蘑菇……
2023年4月2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五屆農科開放日暨海淀區“科普之春”活動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園正式啟動。來自各地的參觀者和小朋友們,在中國農科院各個研究所的活動現場,享受了一場農業科技的奇幻之旅,有人用試管嘗試提取草莓的DNA,也有人在實驗室中探尋害蟲天敵的秘密,還有人在烘焙實驗室中,用最新培育的小麥面粉,親自做一塊面包……
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五屆農科開放日活動上,現場發放的科普書籍。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1800余萬人走進中國農科院
據介紹,此次農科開放日以“科技科普惠農 科學素質提升”為主題,分布全國的35個中國農科院院屬單位同步舉辦,在各個單位舉行的農業科普市集中,展出了200余種特色農產品。
中國農科院下屬各單位科普介紹。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表示,一直以來,中國農科院高度重視科學普及工作,積極發揮農業科研國家隊專業優勢及農業科研工作者的人力智力優勢,依托優質農業科普資源,著力開展高質量農業科普工作。一方面,中國農科院廣大科技工作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科技支撐鄉村振興主戰場,在奪夏糧豐收、抗旱保秋糧以及產業專家團等科技下鄉支撐糧食生產專項行動中普及農業科學技術,傳播農業科學知識,幫助農民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助力糧食實現穩產豐收。另一方面,中國農科院發揮農業科研領頭羊的作用,面向社會公眾,開展以“農科開放日”為代表的系列科普活動,出版并推廣優秀原創科普作品,鼓勵科技工作者走進社區、走進校園,開展專業領域相關的農業知識科普講座,有力促進了農業科技知識的普及,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中國農科院供圖
據悉,農科開放日自2019年設立以來,共吸引超過1800余萬社會公眾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與,帶領社會公眾走進中國農科院,近距離感受農業科普魅力,為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做出應有的貢獻。
菇事知多少,美味的蘑菇是怎樣養成的?
農耕文明時期,食用菌是一種籠罩著神秘面紗的奇物,而在當下,食用菌早已經登上了美味佳肴的殿堂,并且進入了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2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打造“蘑菇”世界,以“菇事知多少”為主題,開展“農科開放日”活動。活動現場,志愿者向公眾詳細介紹食用菌相關知識,為公眾呈現了一場“科學盛宴”。通過主題報告《探秘食用菌世界》,帶領公眾走進奇妙的菌物王國,使公眾了解了什么是食用菌,食用菌的栽培歷史和現代食用菌的栽培技術和工藝,進一步展現了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成就,增進公眾對食用菌相關研究的了解。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舉行的科普活動中,展示的各種菌菇產品。中國農科院資劃所供圖
此外,戶外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分區活動。“慧眼識菇”活動區,現場講解和展示了常見食用菌的種類,青少年通過動手實驗環節掌握孢子印的制作方法和用處;“安心視菇”活動區,科研人員向公眾介紹了國內常見毒蘑菇種類、毒蘑菇的識別、危害,并對食用菌的安全性問題進行解答;“妙法食菇”活動區,則向公眾詳細的介紹了食用菌營養和保健價值、食用菌嘌呤含量及其安全性、食用菌干品的泡發方法,并介紹了多種食用菌的烹飪方法,同時邀請參觀者品嘗了由食用菌制作而成的美味零食。
探秘入侵物種,了解昆蟲的世界
我國是世界上遭受外來生物入侵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諸多外來入侵物種屢屢引發全社會的關注,如“能吃能生能飛”的入侵害蟲—草地貪夜蛾,“一分鐘一英里”擴散危害的入侵植物—薇甘菊,具有“毀滅性損失”的作物病蟲害—番茄潛葉蛾、梨火疫病等,以及“全球通緝”的外來動物—巴西龜……
2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舉辦了主題為“探秘外來入侵物種·守護農業生物安全”的科普專場活動。活動現場設置了三個主題活動區,包括科普宣講區、科普展覽區和科普游戲區。
在顯微鏡下,認識微觀世界里的昆蟲戰爭。中國農科院植保所供圖
在科普宣講區,入侵生物預防與監控創新團隊為小朋友們準備了《外來入侵物種》科普視頻;開展了《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保護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必要性》的科普宣講,對身邊的外來入侵物種進行案例講解。同時,團隊專家、研究生與小朋友們針對入侵物種科普知識開展了互動問答。
在科普展覽區,以展板方式從重點管理物種介紹、防治方法以及管理辦法等角度進行了詳細展示,并進一步通過對生防產品、性誘芯、迷向絲、誘捕器和農用無人機等產品的展示以及應用演示,讓小朋友們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治方法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和了解。
在科普游戲區,工作人員為小朋友們設置了入侵物種拼接畫、標本制作和自然筆記等動手制作實踐活動,通過親身體驗進一步加深了對外來入侵物種的識別。
在重點實驗室,發現微觀世界的秘密
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舉辦了以“服務綠色低碳,共創美麗家園”為主題的第五屆科普開放日活動,130余人參加。
科普活動向公眾演繹了“二十四節氣”如何按時令運轉,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怎樣的密切關系等。同時,科研人員展示講解了塑料的制作過程,通過地膜小實驗讓青少年親眼觀察到地膜的作用,以觸感方式體驗了普通地膜與生物降解地膜的區別,向公眾普及了日常接觸到的可降解塑料知識,并倡導公眾從我做起、從小做起,積極保護環境,共建綠色家園。
研究人員帶領小朋友做地膜小實驗。中國農科院環發所供圖
活動現場,環發所還開放了一批重點實驗室,青少年體驗觀察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納米結構及納米級藥物粒子,直觀了解了納米科技在農業的應用;現場展示了LED人工光植物工廠,讓公眾近距離體驗了如何利用科技力量完全擺脫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實現產量高、品質好的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
公眾通過親身體驗、觀察、動手、思考,學習了農業環境領域科技知識、提高了科學素養,培養了青少年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
自己動手,做一個獨一無二的面包
在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活動現場,新的爆米花玉米品種、大米鍋巴等,吸引了眾多參觀者排隊品嘗。
作科所的農科市集上,科研人員現場制作爆米花。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活動在新建成的國家作物種質庫新庫大樓外舉行,這是全球容量最大的作物種質庫,可以保存150萬份作物種質,于2022年建成。
活動以“走進作物科技,品鑒農科優品”為主題,聚焦老百姓吃飯的頭等大事,充分發揮作物科學研究所在品種選育等方面的科技優勢。在現場,共有科普市集游逛、加工新產品發布、面包制作體驗等環節,并設置了科技成果展示品鑒區,現場搭建了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燕麥、雜糧等六大展臺,讓觀眾看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嘗科技成果轉化的農科優品,聽產品背后的作物大科技和健康營養小知識。
作科所的農科市集上,各種糧食作物和加工產品吸引了眾多參觀者。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開放的農科市集,則成為觀眾流連參觀的打卡地,現場設置了小麥、玉米、水稻、大豆、雜糧、燕麥公司6個主題展位,分別有作科所專家科普進行解讀、進行互動體驗等。
而在參觀面包實驗室環節中,公眾走進面包實驗室,聽取專家介紹,品鑒新鮮出爐的面包。小朋友們則自己動手和面、制作一塊獨屬于自己的面包。記者在現場看到,多個小朋友在父母的帶領下,圍著一個方桌,一起揉面,感受面團的筋道和柔軟,這些面粉來自作科所培育的高筋小麥,是專為制作面包等產品而培育的品種。用它做成的面包口感筋道、香甜。
作科所面包實驗室內,小朋友們自己動手制作面包。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蔬菜和花的世界,中國花要緊握“中國種”
2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走進蔬菜花卉所 探索美好新生活”為主題,舉辦第五屆農科開放日活動。2000多名觀眾現場參加,40余萬人線上觀看了直播。
蔬菜花卉所展示的各種馬鈴薯種子和產品。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活動現場設7個互動區,14個展位,科普品鑒、花藝展演、趣味實驗、觀賞留念、有獎互動等環節讓孩子們盡情暢游蔬菜花卉世界,學習科學知識,享受科技帶來的樂趣,場面熱鬧非凡。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王立浩圍繞辣椒的故事帶來一場精彩的科普演講,為大家介紹了辣椒的品種、起源與傳播、營養與特色、辣椒育種知識等,現場的小朋友們認真聽講,踴躍回答科學問題。
活動中,蔬菜花卉所還發布了科普形象代言人“俏俏”,與代言人“芽芽”首次共同面向公眾露面。她的形象元素似一朵盛開的牡丹,左手拿著一朵即將綻放的花朵,代表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寓意著中國花要牢牢握緊中國種。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所長張友軍表示,近年來蔬菜花卉所科普教育工作長足發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科普教育并駕齊驅,碩果累累。研究所精心策劃開展系列特色科普活動,通過多種形式大力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為公眾近距離了解我國蔬菜花卉產業科技創新成果搭建了互動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