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是我國的重要果樹,我國的葡萄產量和面積均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國葡萄病毒病發生普遍,對產量和品質產生了不利影響。
8月17日,記者獲悉,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病毒病防控崗位專家團隊針對我國葡萄病毒病原不清、檢測和脫毒技術低效、無病毒種苗匱乏等突出問題,長期開展防控技術創新研發與脫毒苗繁育推廣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
無病毒陽光玫瑰結果。
該團隊首先對我國葡萄病毒的種類及帶毒狀況進行調查鑒定,為葡萄病毒病防控奠定了基礎。
“明確病原是開展葡萄病毒病防控的基礎,我們團隊運用小RNA測序和常規RT-PCR方法,對疑似帶毒的葡萄樣品進行病毒鑒定檢測,以期摸清我國葡萄病毒種類及其侵染狀況,結果新鑒定到11種葡萄病毒(其中2種為國際首次報道),并證實了3種新病毒與葡萄扇葉病癥狀相關。”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病毒病防控崗位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國家落葉果樹脫毒中心主任董雅鳳告訴記者。
董雅鳳在進行葡萄病毒病調查。
同時,該團隊研發了葡萄病毒病系列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縮短了葡萄病毒病檢測時間,提高了檢測效率和靈敏度。
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病毒病防控崗位專家團隊在葡萄無病毒苗木繁育基地開展服務。
“通過引物篩選及反應體系優化,我們建立了葡萄病毒常規RT-PCR檢測方法,并廣泛應用于脫毒樣品和田間樣品的病毒檢測。在此基礎上,我們研發了主要病毒的多重RT-PCR、巢氏PCR、熒光定量PCR、RT-LAMP等快速檢測方法,縮短了檢測時間,顯著提高了葡萄病毒病檢測效率和靈敏度,為無病毒種苗培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董雅鳳說。
在葡萄病毒高效脫除技術方面,該團隊改進了熱處理脫毒設備,構建了“盆栽苗熱處理→莖尖培養”“試管苗熱處理→莖尖培養”“試管苗化學處理→莖尖培養”等葡萄病毒脫除技術模式,并運用已建立的檢測技術和脫毒技術培育獲得了45個葡萄優良品種和砧木的無病毒原種,建立了規范的無病毒原種保存圃和母本園,為葡萄無病毒苗木生產提供了所需基礎繁殖材料。同時,通過科企合作,建立了規模化、工廠化的葡萄無病毒苗木繁育基地,在10余個省(區)推廣無病毒栽培,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葡萄無病毒苗木繁育圃。
在開展系統研究的基礎上,董雅鳳團隊還構建了葡萄無病毒苗木培育標準體系,制定了《葡萄苗木脫毒技術規范》《葡萄無病毒苗木繁育技術規范》《葡萄病毒檢測技術規范》《葡萄無病毒母本樹和苗木》等配套的農業行業標準,形成了完善的葡萄無病毒苗木培育標準體系,涵蓋了葡萄脫毒、病毒檢測、無病毒苗木質量要求和繁育技術等多個方面,為葡萄無病毒苗木的生產和監管提供了科學依據。
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病毒病防控崗位專家團隊在葡萄無病毒苗木試驗示范基地開展服務。
“多年來的科研生產實踐證明,葡萄無病毒苗木長勢好、抗逆性強,對農藥和化肥的需求量少,有利于果園的生態平衡;無病毒葡萄的果品外觀和品質也好,市場競爭力強,能夠滿足消費者對優質果品的需求;同時,栽培管理無需再增加生產費用,還可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對促進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均起到了積極作用。”董雅鳳表示。
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