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黃鴻翔:樂為“農”代言
2月底,在堆滿書刊雜志的辦公室,記者見到了中國農科院研究員黃鴻翔委員。
卸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長等行政職務,眼前這位71歲老人的主要工作是批改論文,案頭的論文被他用筆密密麻麻做了標注,他是《土壤肥料》的雜志主編。當然另一個重要角色是全國政協委員。
“您今年有什么提案嗎?”本是隨口一問,沒想到他馬上給出了肯定回答。
今年他提出的這份名為“控制化肥生產,促進有機肥施用,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提案,來自他算的一筆賬:預計到2030年我國人口高峰時糧食需求是6.3億噸,按95%自給率計算,需要生產6億噸,大約需要增加農田養分供應約1250萬噸。2009年我國生產化肥6706萬噸,施用化肥5404萬噸。
“這表明現有化肥產能已經可以滿足2030年的需求,如果增加有機肥施用,對化肥的需求還將進一步減少,所以應當停止擴大化肥生產規模。”可讓黃鴻翔憂心的是,2010年化肥生產規模仍在擴大。他擔心這一盲目做法不符合我國肥料施用的戰略方向,也不符合目前化肥供求的現狀,必將造成極大的浪費。
今年遞交的這份提案,是他與九三學社中國農業科學院部分社員共同研討完成的,其中不少數據來自他們的課題研究成果。
2003年,作為土壤肥料研究專家,黃鴻翔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這些年他提的提案,八九不離“農”,最核心的是耕地保護。
在擔任上屆政協委員期間,他就提出提高耕地質量的建議,因為當時這個問題沒引起足夠重視,大科研項目也很少。
“我從2003年開始提,連續提了好幾次。”讓他欣喜的是,如今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中央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并部署了相關工程項目和科研項目。
四年前,在耕地保護的大課題下,他提出有關恢復與發展綠肥生產的建議。這是因為上世紀80年代,通過人工種植的綠肥大面積萎縮,所剩無幾,這些年隨著化肥價格上漲,加上社會更重視環境,恢復和發展綠肥顯得更加急迫。如今,農業部已連續設立科研項目,為綠肥發展做技術儲備。
“給自己打分?這個不大好打。”黃鴻翔笑笑,“這些年我平均每年有兩份提案,我只是盡力把我能想到的、有價值的東西提了出來。”(本報北京3月2日電)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