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北京啟動實施“智機科技行動”,圍繞主要糧食作物生產裝備智能化、棉油大宗經濟作物生產裝備關鍵技術自給化、薄弱環節和區域生產裝備全面化等重點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攻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裝備支撐。
中國農科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指出,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八連豐”,離不開農機裝備和農業機械化的強力支撐,但我國農機裝備還不同程度存在“無機可用”“無好機用”“有機難用”等問題。
他介紹,“智機科技行動”是中國農科院加快推動我國農機裝備科技創新,推動實現關鍵核心部件有效供給,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要舉措,將集聚全院農機裝備領域10個研究所20多個科研團隊力量,以農機裝備補短板、攻核心、強智能為目標,聚焦高效智能綠色農機科技攻關、農機科企科產協同創新、農機創新平臺提升等重點攻關任務,力爭到2030年,實現我國農機裝備和農機化技術跨越式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強力支撐。
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所長陳巧敏介紹,近年來,我國農機裝備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支撐農機化實現快速發展,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71%,整體呈現出農機“1.0”至“4.0”并行發展態勢,但依然存在丘陵山區、設施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裝備、畜牧養殖智能化裝備缺乏,主要農作物和經濟作物機械化生產關鍵環節技術研發應用需求迫切,裝備智能化、生產智慧化水平不高等問題。
陳巧敏表示,“智機科技行動”將圍繞攻克農機裝備突出問題、強化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把握農機裝備研發科研規律,系統部署高效智能綠色農機科技攻關、農機科企科產協同創新和農機創新平臺建設。力爭2023年實現農機裝備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糧食裝備智能化技術加速應用,主要經濟作物薄弱環節“無機可用”問題基本解決;2025年實現農機裝備和農機化技術“從有到全”,薄弱區域和環節機械化技術基本解決,機械化與信息化智能化進一步融合,產品質量可靠性和適應性顯著提升;2030年實現農機裝備和農機化技術“從全到優”,裝備可靠性和作業質量大幅躍升,智能化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