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可以變身生物轉化器,從而再利用農業廢棄物?這一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的設想,在中國農科院飼料所變為現實。
在業界,昆蟲被認為是一種尚未被充分開發的可再生資源,其具有種類最多、生物量巨大、繁殖速度快、食物轉化率高等特點。中國農科院飼料所研究員張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利用昆蟲對農業廢棄物進行再次利用,是提高農業生物資源的轉化率,徹底解決農業廢棄物對環境影響的有效途徑之一。
為此,飼料所飼料檢測技術研究室篩選大麥蟲作為生物轉化器的目標昆蟲品種,進行有針對性的生物誘導培育,將大麥蟲構造為新型生物轉化器,并通過科學配方養殖技術和規模化、工廠化的養殖管理技術的系統研究,實現誘導作用的穩定表達,從而實現將白靈菇栽培廢棄菌棒中的脂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硒等營養物質,向功能性油脂的定向目標轉化。
在此基礎上,利用現代分析技術對昆蟲的油酸、亞油酸等營養成分的分子水平的代謝機理進行研究,最終實現以大麥蟲為原料,利用低碳加工技術生產保健產品。
據此,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與北京德誠利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擔的“新型生物轉化器靶向生產昆蟲功能產品的研究與示范”已通過北京市科委的驗收,該項目已經在北京郊區建成一條中試示范生產線。
張萍表示,我國每年在生產23萬噸白靈菇的同時會產生120萬噸左右的栽培廢棄物(菌糠或菌棒),菌糠在自然環境中堆棄會滋生多種有害生物,如各種霉菌、蚊類、螨類等,因此,栽培廢棄物的再處理與再利用迫在眉睫。
據該團隊的研究數據顯示,大麥蟲可以利用并轉化廢棄菌糠中95%以上物質,養殖1公斤成蟲可以消耗6公斤菌糠,由此計算,每年我國僅利用白靈菇栽培廢棄物即可以生產20萬噸成蟲,約合5萬噸的優質蛋白質資源和2萬噸天然功能性油脂。
業內專家表示,大麥蟲生物轉化器技術的研發與實施,在解決我國農業廢棄物的污染問題的同時,提供了一種生產天然優質蛋白和功能性油脂資源的有效新途徑,對于完善農業產業鏈,實現產業鏈升級與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最大程度地減少農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