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藍又名洋白菜、圓白菜,是起源歐洲的一種營養豐富的重要蔬菜,我國常年種植面積約1400萬畝,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至今在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最初的稱呼——洋白菜,然而從“洋”白菜到圓白菜,一字之差的背后是我國種業科技工作者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培育國產甘藍品種
20世紀60至70年代,我國甘藍育種技術落后,日本、美國、荷蘭等國當時已開始大力研究、應用先進的雜種優勢育種技術。我國生產上應用的還是產量低、抗性差的地方品種,新的優良品種基本都靠國外引進。
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1970年7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成立了甘藍類蔬菜遺傳育種團隊。科研團隊自成立以來始終以蔬菜產業需求和學科發展為導向,團結協作,積極工作,先后突破了甘藍自交不親和系選育、雄性不育系選育、枯萎病抗性育種、胞質不育育性恢復等關鍵核心技術。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甘藍顯性雄性不育源,并利用這一發現建立了雄性不育育種技術體系;國內率先建立了甘藍枯萎病苗期抗性鑒定技術體系;在國際上首次創制了Ogura胞質不育的育性恢復材料,建立了細胞質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復技術體系;主持完成了甘藍參考基因組的測序,建立了高通量標記篩選技術,實現了多基因聚合。
團隊的最初目標就是要解決洋種子依賴的問題,團隊以培育高產、穩產甘藍雜交種為主攻方向,在方智遠院士的帶領下,經過刻苦鉆研,于1973年與北京市農科院合作培育出我國第一個甘藍雜交種“京豐一號”以及后來的“報春”等7個早中晚熟配套的系列新品種,并迅速推廣。這不僅改變了我國沒有自己的甘藍雜交種的被動局面,而且對緩解當時蔬菜供應緊張局面、豐富人們的菜籃子發揮了重要作用。
20世紀80年代,甘藍生產上病毒病、黑腐病、干燒心病危害嚴重,團隊開展了抗病抗逆育種,培育出第二代抗病毒病、抗干燒心病、耐先期抽薹的“中甘8號”“中甘11號”等新品種。
20世紀90年代初,為滿足市場對高品質蔬菜產品的需求,團隊以提高品質為主要目標,開展了優質適于保護地栽培的品種選育,育成早熟、優質,適于露地、保護地種植的第三代甘藍新品種“8398”和“中甘15”。
20世紀90年代后期到本世紀初,為克服自交不親和制種技術的缺陷,利用首次發現的甘藍顯性核雄性不育源和引進的胞質不育源,研究建立了甘藍雄性不育育種技術體系,配制出第四代甘藍新品種“中甘21”等6個雄性不育新品種,實現甘藍制種技術由自交不親和系到雄性不育系的重大變革。
近年來,團隊又在甘藍抗枯萎病育種、耐寒越冬甘藍品種培育方面獲得重要進展,培育出了“YR中甘21”“中甘628”“中甘606”等抗枯萎病品種,這些品種不僅枯萎病抗性強,而且熟性早、顏色綠、品質好,得到種植戶的廣泛認可;育成的耐寒越冬品種“中甘1305”,表現耐寒性強、顏色綠、耐貯運、耐貧瘠,替代國外品種“綠緣”成為了長江流域越冬主栽品種,扭轉了越冬茬口對國外品種依賴的被動局面。
打造服務型科研團隊 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團隊成立51年以來,在方智遠院士的帶領下,凝心聚力、團結協作、勇于奉獻、服務產業。方智遠院士已年過八旬,做過心臟支架手術,但他的辦公室衣架上常年掛著一頂草帽、一件雨衣,那是他隨時準備下地用的。在方智遠院士的示范帶領下,團隊科研人員形成了到農業農村一線、到蔬菜主產區、到田間地頭開展科技幫扶和調研的習慣,每年有一半以上時間泡在田間地頭。團隊特別重視深入蔬菜生產第一線,了解生產、市場上的問題和需求,足跡遍布全國所有省(區、市),在20多個省(區、市)建立50多個試驗示范基地,與國內100多家種子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每年安排示范品種500多個,使團隊成果很快被產業利用。目前團隊育成的中甘系列甘藍品種已累計推廣1.5億畝,約占甘藍種植面積的60%。
內蒙古烏蘭察布原是貧困地區,寒涼的自然環境是農業發展的短板。在方智遠院士工作站的支持下,現在冷涼蔬菜不僅成為當地的優勢產業,還讓當地成為全國三大冷涼蔬菜基地之一,每年種植甘藍等蔬菜60萬畝以上,不僅遠銷20多個省(區、市),還出口到俄羅斯等國家。
河南濟源王屋山地區交通閉塞、經濟落后,團隊成員學習并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扎根當地20年,與當地企業合作大力發展雜交制種產業,使濟源成為全國最大的十字花科制種基地,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使一個個貧困村變小康村,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出重要貢獻。
團隊先后四次榮獲國家獎,推動我國甘藍育種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團隊獲得我國蔬菜科技領域唯一的國家發明一等獎1項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2019年榮獲農業農村部中華農業優秀創新團隊獎、全國農業農村系統先進集體、中國農業科學院優秀創新團隊獎。2021年方智遠院士被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團隊所屬支部獲得“中央和國家機關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強優勢補短板 續寫科技創新新篇章
回首團隊走過的51年發展歷程,雖然取得了一系列技術成果,育成了一批在生產上發揮支撐作用的主導品種,但也還面臨著優異國外種質資源搜集保存少、根腫病抗性資源缺乏、生物育種核心技術短板明顯等問題,需要我們努力做到“兩強兩補”,即增強自主研發技術的優勢,補齊生物育種技術的短板;增強春甘藍品種的優勢,補齊越冬甘藍品種的短板。
要想實現“兩強兩補”,需要在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持下,加大實施生物育種、種源和育種技術創新、優質重要性狀基因挖掘等重大科技項目,加快推進種質創新及種業振興行動;加強國外優異蔬菜種質資源收集與引進,鑒定與利用;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如基因編輯、分子設計育種、數字育種等前沿技術,搶占未來種業科技制高點;提升種業企業創新能力,建立跨學科聯合創新合作機制,構建高效的種業科企聯合創新平臺,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種業原始創新動力。
要想實現“兩強兩補”,還需要我們大力傳承和發揚老一輩育種家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通過“兩強兩補”,進一步強化我國甘藍種業科技支撐能力,建強一支服務農業主戰場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造一個甘藍種業創新的科技高地。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里強調,要立足我國國情,遵循農業科技規律,加快創新步伐,努力搶占世界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牢牢掌握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主動權,為我國由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提供堅實科技支撐。下一步,團隊將繼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面向”重要指示精神,戒驕戒躁,團結協作,扎實工作,為提高甘藍育種科技水平,促進蔬菜產業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努力續寫未來甘藍科技創新的新篇章。
(張揚勇供稿,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