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最新版《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指出,2019年全球有近6.9億人遭受饑餓,與2018年相比增加1000萬,與5年前相比增加近6000萬。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近日發布消息稱,近年來,我國農業科研界在農作物突變種質資源創制、新品種培育等核技術農業應用領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發揮了獨特作用。
餐桌上的核技術安全嗎?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理事長劉錄祥告訴《新聞超鏈接》:核能可以育種。
聽到這兒,手中的筷子抖了一下。
核能怎么育種?
從原理上來講,核能育種是通過核能輻照射線破壞生物體遺傳物質DNA結構,使其基因發生突變,形成一種新的性狀。然后,篩選出對人類有利的性狀將其固化下來形成新的品種。
實際上,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首先,將種子送到核設施去進行輻照。然后,將被輻照過的種子帶回實驗室、大田中進行種植,去篩選突變個體。這其實是個膠著的過程:篩選、淘汰、篩選、淘汰……目的是要選出我們認為有利的性狀。比如,選出高蛋白玉米,找出抗蟲、抗旱的植株,挑出產生抗性淀粉的作物。
這些有用的突變需要被進一步穩定下來,讓它不再是“突然的”“隨機的”。選優良個體進行繁殖,然后,又是不斷地試驗、多年的試驗。
最后,還要通過品種管理部門的認證,才能真正完成品種培育。
這樣的一個育種過程,劉錄祥表示,和自然界里的自然變異、進化本質上是一樣的。核能育種只是施加了一個外力,開啟了一個“倍速”,使得生物變異的速度和頻率加快了很多倍。
和太空育種、轉基因育種有什么不一樣?
太空育種和核能育種可以算得上是同理,只不過,太空育種主要是利用空間環境的宇宙粒子進行輻射作用。
轉基因育種則是對單個基因的定向改良,將某個已有基因通過基因工程的辦法轉移給生物體,讓它獲得一種原本并不具備的性狀。
和轉基因育種相比,核能育種對基因的改變存在隨機性,可能誘變出預想不到的性狀。
劉錄祥介紹,目前,我國已利用核技術誘變育成和審定了1033個突變品種,超過同期國際上育成突變品種總數的三分之一,每年為國家增產糧棉油15億公斤。
監制:郭靜
總臺央廣記者:富賾
編輯:劉飛 畢利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