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突破小麥的產業發展問題、科技瓶頸問題,只依靠單個品種和單向技術是很難實現的,所以現在要搞農機農藝配套,包括整個小麥的綜合解決技術方案,需要進行技術集成和協同攻關,建立高產高效技術的模式。
專家在田間查看小麥長勢。李晨攝
再過幾天,河南新鄉市鳳泉區大塊鎮三興家庭農場的3300畝麥田就要收割了。農場主范海寶對今年的小麥收成很有信心。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們去年開始采用中國農科院的噴灌節水技術,少澆一次水,節水40立方米;同時采用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少打一次藥。每畝節約30元到50元成本。而且,當年畝產量就從過去的400多公斤提高到了500多公斤。”
范海寶提到的這兩項技術,就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灌溉所、植保所、資劃所、加工所、農機化所,聯合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新鄉市農科院、新鄉市農業局等單位,組成協同攻關團隊為小麥產業所集成的一套綠色增產增效技術中的兩種。今年,他的家庭農場采用了全部7項集成技術,成為該項目的一個示范點。
在現場考察后,中國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陳萌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技術推廣和社會化服務是決定我國小麥穩定生產的重要因素,節省了勞動力,減輕了勞動強度。“我們在抓小麥生產過程中發現,科技進步對小麥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
集成的技術才能實現節水
“只有把七項技術集成起來,才能實現小麥生產的節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肖世和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強調,并非某一兩項節水技術的應用就能達到節水的目的。
集成的七項技術包括:節水優質小麥新品種、小麥規范化精量播種技術、小麥測墑補灌節水技術、小麥測土配方減量施用技術、小麥病蟲草害防控技術、小麥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小麥品質分析與監控技術。肖世和解釋說,以第一項技術為例,不同品種小麥之間的節水表現差異很大,因此要根據種植需要挑選節水品種;精量播種的時候要綜合考慮,某些地方究竟是節水好,還是節約種子好;而經過測墑補灌,能減少一次澆水,節水40立方米……
據悉,項目建立了“科研單位+地方政府+企業+農戶”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研發和推廣平臺,發揮科研機構、地方政府、企業結合的整體優勢,按照有限目標、突出重點、統一設計、分工合作,協同攻關、重點突破。
其中,集成創新的“黃淮海小麥機械化生產技術”和“小麥主要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已被農業部發布為全國農業主推技術,在全國小麥生產中發揮著重要指導作用。
從需求側出發轉變科研思路
“技術集成和支持改變了過去那種用技術來看問題的方式。這次完全不一樣,根據用戶的需求來組裝技術。”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所長許為鋼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據肖世和介紹,這次展示的主要技術,是根據新型生產組織的需求,按政府組織、農民合作社和職業農民三種組織形式,集成了不同生產組織需要的技術模式,為今后小麥生產發展提供了直接實用的技術方案。
“根據新型生產組織的實際需要來集成最新的生產技術,直接提供給不同生產組織,這不僅提高了良種良法推廣力度,強化了小麥生產的技術含量,還有助于農戶穩產增收,經濟效益穩步增長,逐漸提高產業競爭能力。”肖世和舉例,在河南省原陽縣福寧集鎮,根據整鄉推進高產創建的思路,集成了小麥生產“節水節肥節藥”新技術,包括精細整地、規范播種、節水(測墑調虧)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灌漿期“一噴三防”等科技成果,在高產穩產基礎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而在新鄉市鳳泉區大塊鎮,根據扶持家庭農場,帶動生產合作社,提高生產效率的需要,集成了新品種繁育、節水灌溉、全程機械化、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技術,用三興家庭農場的1000畝鄭麥7698種子田,帶動綠葉農民合作社的12000畝小麥實現良種良法,增產增收。
在新鄉市輝縣冀屯鎮,通過五豐糧食合作社與周邊農戶簽訂30000畝新麥26小麥優質優價收購合同,根據強筋小麥的營養需求,提供精細整地、規范播種、節水(測墑調虧)灌溉、測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等優質小麥生產集成技術,帶動農戶增產增收。2016年小麥回收價格高于市場價0.4元/公斤,僅此一項該鎮農戶增收128萬元。
小麥如何保持國際競爭優勢
河南省小麥種植面積達8000萬畝,居全國第一。“我上任不到半個月,這已經是第二次到河南。”中國農科院作科所所長劉春明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國擁有世界第二大的種質資源庫,有非常強的育種實力。“但是要把糧食問題解決好,不是一家單位能做到的,要聯合地方科研機構。我們和國外的差距就在于各種技術的運用。”
這也是陳萌山反復向項目組成員強調的一點。
目前,全世界小麥國際貿易量是1.6億噸,而我國小麥產量為1.3億噸。在世界前十個主要小麥供給國中,我國單產水平最高,2015年達每公頃5200公斤,高于同級世界平均水平3288公斤,比美國高50%。“單產水平說明了我們的小麥科研水平。”陳萌山說。但是過去五十多年,全球小麥供求關系是豐年略有結余,欠年略有不足。如果國際貿易的總趨勢改變,就有可能要打破政治上的平衡,“這個風險是非常大的”,陳萌山指出。
同時,中國的小麥做口糧,主要是做面條和饅頭,和西方發達國家小麥主要用作面包所需求的品種特性不同。“靠國際市場滿足我們國內消費的特殊性需求也是不可能的。”陳萌山說,科研部門、生產管理部門都要牢牢記住,保持小麥的國內質量,是中國國情,也是我們落實新世紀國家安全的重要之處。
陳萌山為此建議:“要加大協同創新和集成創新,要形成全國小麥科研的航空母艦。”我國小麥科研團隊有500多個,各級投入很多,有重復交叉,上下不配套,資源配備不合理,也造成了很多浪費。“想突破小麥的產業發展問題、科技瓶頸問題,只依靠單個品種和單向技術是很難實現的,所以現在要搞農機農藝配套,包括整個小麥的綜合解決技術方案,需要進行技術集成和協同攻關,建立高產高效技術的模式。”陳萌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