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農業部正式發布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大力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內在要求,必須“加快實現糧棉油糖等大田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等。
《規劃》提出,到2030年,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供給保障有力、資源利用高效、產地環境良好、生態系統穩定、農民生活富裕、田園風光優美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基本確立。
增收?推廣良種、全程機械化!
《規劃》發布兩天后,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的油菜—玉米周年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示范活動中,記者看到新型農業生產的景象:
在湖北襄陽市的油菜—玉米周年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示范區,一望無際的田野上,油菜已成熟,發黃的秸稈上,有細長的豆莢。只見大型收割機轟隆隆地開過,機器的后面有被粉碎的秸稈噴撒在田地里,而油菜籽已被收好。
收割機后面還跟隨著一臺類似于拖拉機的機器,不過這臺機子前部是灑藥裝置,配比好的復合生物菌劑呈霧狀噴灑在粉碎后的秸稈以及秸稈茬上,起到加速秸稈和菌核腐解、培肥地力、降低后季菌核病發生和提高后茬作物產量等作用。這臺機器的后部有類似于滾軸的“鐵家伙”,把土地翻耕開來,把后一茬要種的玉米種子和肥料同時施下去,隨后把土覆蓋上,一次性完成了“滅茬、翻耕、開溝、噴藥、施肥、覆土”作業……
《規劃》強調,要解決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優化發展布局,穩定提升農業產能”,就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力爭在種業和資源高效利用等技術領域率先突破,大力推廣良種良法,著力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和產出水平。大力發展農機裝備,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加快實現糧棉油糖等大田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
當前,我國耕地和水資源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紅燈”、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投入成為成本抬升的“地板”、國際競爭又帶來農產品價格的“天花板”。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提出,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以綠色、高產、高效為目標,努力推動主要農作物生產的機械化、輕簡化、集成化、規模化和產業化來應對新挑戰。
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長、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王漢中研究員說,我國油菜常年種植面積約1.1億畝,菜籽油占國產油料作物產油量的55%以上,是國產食用植物油的第一大來源。油菜能利用南方冬閑田生產,不與主要糧食作物爭地。
王漢中表示,在襄陽示范區種植的是高抗倒伏、高抗病、抗裂角性好、高含油量、適合機收的油菜品種“中雙11號”,其含油量達到49.04%;高產高抗機械化玉米新品種“中單808”,作為中國農科院作科所選育的高產雜交玉米新品種,該品種抗大、小斑病、玉米螟、莖腐病等。
“良種良法”帶來了較高的效益。經測產,襄陽展示區“中雙11號”畝產達224.14公斤,畝產值達1120.7元。種植一季全程用工不到10分鐘/畝,與傳統人工收獲比較,節約用工成本40元/畝以上。
降藥?天然綠肥減少病蟲害!
《規劃》提出,“治理環境污染,改善農業農村環境”。要求減少農業內源性污染,鼓勵使用有機肥、生物肥料和綠肥種植,到2020年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努力實現化肥施用量零增長;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和先進施藥機械,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到2020年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努力實現農藥施用量零增長。
如何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實現其零增長?“油菜是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理想的輪茬作物。”王漢中說,種植油菜后可大量增加土壤有機質,釋放土壤中磷元素,熏蒸滅殺土傳病原微生物,降低糧食作物的病蟲危害,后茬糧食作物可增產5%以上。
王漢中進一步解釋說,油菜提升耕地“地力”來自兩方面特性,油菜葉面僅占到生物量的15%,最后會有85%的生物質還田,成為天然綠肥;油菜根系有特殊物質,能夠釋放土壤中的磷元素,并殺死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從而減少化肥和農藥的施用。“油菜是唯一能實現糧油兼豐的油料作物。特別是種植三年小麥后,應輪作一季油菜,進行綠色防控。否則病蟲害大幅增加,繼續種小麥,小麥很可能會持續減產。”
據介紹,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還與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西北農林大學合作,針對我國油菜—玉米輪作制氮肥施用過量而鉀、中微量元素不足,肥料利用效率低,多次施肥用工成本高,沒有考慮秸稈養分歸還和養分周年持續利用等問題,依據輪作制周年土壤養分供應和作物需求規律,研制油菜一次性施用肥料產品,實現減肥增效。
實測發現,每畝節約肥料(純養分)4—5公斤,肥料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增產8%以上,節本增效70—90元。
減“排”?秸稈快速輕松還田!
據測算,一畝地約產生半噸秸稈,在我國農村,把秸稈“一燒了之”現象嚴重。《規劃》提出,禁止秸稈露天焚燒,推進秸稈全量化利用,到2030年農業主產區農作物秸稈得到全面利用。
中國農科院研究員胡小加說,對此,中國農科院研發了秸稈快速腐解技術,在收割機上安裝噴霧施藥裝置,對油菜秸稈和玉米秸稈噴施復合生物菌劑,可加快秸稈田間腐熟、增加土壤有機質、控制土傳病害,同時減少秸稈焚燒造成的環境污染。實際使用發現,后茬玉米產量能提高5%,下季油菜菌核病病情指數下降16.8、增產5%。
包括農藥減施高效利用和秸稈(菌核)快速腐解技術在內,在糧油輪作技術新模式中共集成融合了糧油兼豐輪作技術、高油機械化油菜新品種、高產機械化玉米新品種、油菜全程機械化高產高效生產技術、玉米全程機械化高產高效生產技術、肥料減施高效利用等8項先進技術。在襄陽實地測產結果顯示,采用5年油菜輪作,油菜收獲后種植玉米或水稻,產量均有提升。玉米、水稻平均每畝分別增產5%、9%,節肥10%,平均每年可提升旱地有機質0.2%,水田有機質0.4%,真正實現了綠色高產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