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至23日,202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際水稻研究所(NSFC-IRRI)聯合研討會在南京舉辦。會議圍繞“未來資源、未來技術”主題,聚焦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大需求,充分展示水稻相關領域研究的最新成果,深度探討創新種質資源、未來科技,強強聯合解析農業發展重大難題,探尋對策和出路,為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綠色發展作出貢獻。
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教授以“中國水稻基因編輯育種現狀”為題作大會特邀報告,圍繞基因編輯對水稻營養,抗病,抗除草劑及高產的幫助,藥食同源助力飲食健康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揚州大學劉巧泉教授作題為“稻米消化特性的遺傳解析及高抗性淀粉種質創新”主旨報告,提出利用遺傳解析、淀粉合成調控及基因編輯技術達到高抗性淀粉、低堊白度、不影響口感、產量損失少的目標,實現作物研究從站起來(吃得飽)到富起來(吃得好)如何走向強起來(吃得健康)的研究策略。國際水稻所中國辦事處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鄭曉明研究員作題為“面向未來的全球水稻協作”主旨報告,介紹了國際水稻研究IRRI的發展歷程。大會報告還包括國內外優秀研究學者的21個主旨報告。
會議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坦與國際水稻所執行所長阿杰伊?科利(Ajay Kohli)會談并提出雙方下一步合作建議,一是依托雙方已有合作平臺建設強化科研合作與團隊建設,二是圍繞農作物基因資源闡析(G2P)國際大科學計劃深化合作,三是希望在第六屆國際水稻大會期間深入交流,并邀請國際水稻研究所參與中國農科院主辦的第七屆國際農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
據介紹,中國與國際水稻所合作歷史悠久,我國從國際水稻所引進的約34800份的水稻種質資源,為我國水稻品種改良作出巨大貢獻。自1999年起,雙方共聯合培育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的水稻品種49個,最大產量潛能可達每公頃12噸,累計推廣7.9萬公頃,在南亞和東南亞等地區廣泛種植。在水稻病蟲害防治、水稻種植及生產方法、人員能力建設等領域也取得了豐碩成果。自上世紀60年代起,國際水稻所累計為我國培養800余名研究生、短期學員等。目前國際水稻所與中國農科院、江蘇省農科院共建4個聯合實驗室,在未來水稻品種研發、培育新型C4水稻等世界水稻前沿領域展開研究。
本次學術研討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中國水稻研究所主辦,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三亞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共同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