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表SCI/EI收錄論文4910篇,較去年增長4.9%;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68項,直接費用同比增長22.6%;牽頭完成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累計收集資源13.9萬份……這是記者從1月1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2025年工作會議上獲悉的農業科技創新成績單。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表示,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及農業農村部黨組有關要求,抓大事、強支撐、推改革,扎實推進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全力支撐“三農”重點工作,為糧食產量突破1.4萬億斤、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明顯成效、農業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作出了貢獻。
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實現新躍升。中國農業科學院新發表SCI/EI收錄論文4910篇,以第一署名單位在《自然》《科學》《細胞》主刊上發表論文8篇,創歷史新高。挖掘了全球小麥地方品種多樣性,揭示了基因組結構變異對其適應性和重大品種形成的影響;破解了優異水稻種質復粒稻多粒簇生的遺傳基礎,解開了穗粒數和粒重間負相關難題;闡明了番茄果實糖積累的調控機制,滿足了兼顧品質和產量的育種要求。育成高油高產大豆“中豆51”、耐鹽堿小麥“航麥802”和耐鹽堿油菜“中油351”等新品種。
科技創新基礎能力顯著增強。202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41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68項,直接費用同比增長22.6%,包括1項基礎科學中心項目、2項杰青項目、5項優青項目、11項重大類項目。搭建了以17個觀測站、1個數據總樞紐和4個數據服務高地為主體的綜合觀測體系,聚焦6類作物開展底盤實驗和拓展實驗,初步構建長期因子觀測工作數據匯交平臺,收集基礎觀測數據67萬條。
支撐農業穩產保供更加有力。入選2024全國農業重大引領性技術2項、主導品種18個、主推技術24項。18個產業專家團派出48支科技小分隊、近2000人次,奔赴全國28個省市服務支撐糧食豐收專項行動,組織“田間課堂”等技術培訓千余次。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在新疆、內蒙古、吉林等主產省應用超4500萬畝,在新疆伊犁十萬畝片區增產21.5%,克服黃淮海區不利氣候實現夏播玉米畝產超噸糧。
人才隊伍建設量質雙升。新增高層次人才55人,1人獲光華工程科技獎,1人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人獲科學探索獎,新增高級職稱446人。優化農科英才評價,新遴選37名科研英才,強化支持期滿動態調整,農科英才總量達到477人。
開放合作更加廣泛深入。牽頭參與G20、APEC等多雙邊框架下的農業科技合作事務,深度參與國際談判磋商和規則制定。牽頭完成“一帶一路”科技減貧專項三年行動方案。4項成果獲評第五屆全球減貧最佳案例。草地貪夜蛾分區治理策略榮獲2024年FAO成就獎。中老植物保護聯合實驗室獲批科技部“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形成跨境病蟲害綜合防治方案,被老撾授予“特別貢獻獎”。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規劃‘十五五’的關鍵之年,做好農業科技工作具有承上啟下的特殊意義。”吳孔明表示,中國農業科學院將堅持“四個面向”,深化院所改革,踐行新型舉國體制,優化提升創新工程,全面加強有組織科研,深入推進科技創新組織系統化、攻關體系化、支撐服務建制化,努力提升科學院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吳孔明強調,2025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將重點開展強化基礎前沿研究和基礎性工作、強化戰略性重大科技攻關、提升科技支撐與服務能力水平、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深化拓展農業科技合作、打造“三農”領域國家高端智庫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