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來自跨國公司的競爭壓力,我國要格外重視對歐美商業種質的改良和利用研究,改變育種技術路線。首先要提高育種圃的種植密度。這不單純是改進育種技術、條件和環境控制,更是為了提高本國種業的競爭力。
以2012年吉林省玉米發生大的面積倒伏和流行大斑病為例。一些育種者和經銷商經過“反思”后提出重新定位“美系”材料。但何為“美系”?據我了解,基層育種者和經銷商所謂的“美系”與美國自交系并非同一概念。
不能因為吉林玉米事件就以偏概全對歐美商業種質的先進性和育種價值產生懷疑,需要質疑的是我們對種質擴增、改良與創新的態度和把握能力。只有擴大種質改良和利用范圍,調整育種方向,堅持推進種質擴增、改良與創新,特別警惕和防止遺傳脆弱性,才能推動我國商業育種的較快發展。
切勿讓“美系”一葉障目
所謂“美系”說法其實是一葉障目,基層經銷商只見過很少的美國雜交種和自交系,故以偏概全地把那些育種材料冠以“美系”稱謂,屬于誤解。
育種者和經銷商僅局限于“先玉335”和那一小批相近的育種材料,而“先玉335”實際上是美國先鋒公司針對中國東北的生產需求而培育的中國式高桿、大穗、晚熟稀植型品種,是為適應中國市場在當時水平倒退的產物。
我們可以學習“先玉335”的育種經驗,但難以模仿。如果把它定義為耐密植品種,并作為學習的樣板,則會束縛育種思路,不利于科技進步。
重新評價和認識“美系”還須認識到,中國育種者沿著高桿、大穗、晚熟稀植的方向提高抗倒伏能力所取得的進展和成績終歸有限,除“農大108”以外,其他類似品種既不能成就高產,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倒伏問題,蘊涵著較大的生產風險。如果繼續沿這條路發展,也許能夠艱難地提高抗倒伏能力,但要付出過高的代價。而緊湊型走到極致,已經不可能朝密植和適應機械化的方向獨立發展,而且生產效率很低。
綜合考慮,今后必須把適應機械化作為育種方向的首要考慮。要改變育種思路,引入歐美商業種質,在現有品種的基礎上朝著矮桿、早熟、耐密植的方向選育自交系和雜交種。這樣才能繼續增加生產種植密度,從而提高大田產量。
歐美商業種質為我所用
引進歐美商業種質是調動科技資源的必然選擇。離開這個基礎環節,就無從跨越式追趕和自主創新。為提高應對能力,我們應爭取一切科技資源為種業生存和發展奠定基礎。
以玉米為例,中國玉米種質演變經歷了高桿、大穗、晚熟、稀植的倒退和緊湊型的誤導,特別是“超級”和“強優勢”的再次誤導,前后20余年,已經與世界玉米育種的主流方向分道揚鑣。
在此基礎上回歸矮桿、早熟、耐密植和降低收獲期含水量等現代理念,沒有多年的理論滲透、技術轉移和物質積累難以辦到,而跨國公司的競爭壓力已經不給我們足夠的時間慢慢轉型。
現代產業要求培育矮桿、早熟、耐密植的高產雜交種,同時自交系的產量能力要逐漸提高,這就必然導致雜種優勢水平逐漸下降。現代玉米育種必須對此作好充分準備,從理論上調整育種方向和技術路線。
而這些調整一要落實到種質改良與創新,二要落實到改進育種技術,當前特別提倡高密度抗逆育種的技術路線。
中國玉米育種者歷來重視抗病性,多數雜交種的抗病性比較好,抗性基因來源豐富,而改良其他與抗逆性和籽粒生產效率有關的農藝性狀則需要較長時間積累,可謂20年倒退、20年恢復、20年大發展。若閉關自守,需要40年以上時間才可能扭轉20年倒退所形成的被動局面,但如果利用較成熟的歐美商業種質,積極調整方向,堅持不懈搞創新,有可能縮短追趕時間。
有人背后攻擊說:“美國人怎么說,有的人就怎么做。”其實反思自己,在我們倒退時期,歐美正朝著科學合理的方向猛推,而他們卻把中國玉米育種朝著倒退方向引導了20年給生產帶來的禍害,即使加倍努力也不一定挽救得過來。
所以,借用歐美成熟的商業種質進行改良和創新,是較好的彌補措施和追趕途徑。但前提條件是扭轉育種方向和基本思路。
改良與創新
盡管先玉335發生倒伏和大斑病,減產程度卻比想象的要低。如果換了別的品種損失就更大。所以,經銷商的“反思”言之過早,而且片面。
美國種質在中國玉米主產區并不都是感病的,只不過基層育種者和經銷商還沒看到那些抗病自交系。畢竟跨國公司的市場遍布全球,他們的人才和種質來自全世界,其中有些是很特殊的抗病來源。
今年美國發生嚴重旱災,可是多數品種的耐旱性卻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減產幅度低于預期,更低于媒體的渲染。
我們在現場看了以后都說,如此嚴重的旱災幸虧發生在美國……言外之意,美國近幾十年的抗逆育種顯現出威力。如果否定來自美國的商業種質,將不利于中國的玉米育種和生產。
中國企業和育種者對歐美商業種質經過改良已經培育出抗病和抗倒伏的雜交種,不但抗大斑病,還經受住了強臺風的考驗。
我認為,改良與創新是育種者最基本的要求。未來技術發展取決于創新,這才是關鍵。即便有毛病的美國自交系也能夠改良或利用,就像有缺點的中國自交系能夠向好的方向改良是一個道理。
(作者系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