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1月12日舉行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全國作物種質資源保存總量超過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設計保存容量150萬份的新國家作物種質庫土建工程已完工,預計2021年投入運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說,“十三五”時期我國加快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建設,建成完善了由1座長期庫、1座復份庫、10座中期庫、43個種質圃、205個原生境保護點以及種質資源信息中心組成的國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成立了農業農村部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新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將于今年建成使用,可極大提升我國種質資源保護能力。
據悉,中國農科院牽頭組織開展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已全面啟動全國31個省(區、市)的普查和收集工作,收集各類作物種質資源5.4萬份,其中96%以上為新收集資源,搶救性收集耐水淹玉米等一大批珍貴資源。
在對收集、保存的種質資源進行基本農藝性狀全面鑒定的基礎上,中國農科院組織開展了對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3萬余份種質的精準鑒定;通過創制一批關鍵性狀突出、遺傳基礎明確、育種家想用、育種中好用的自主知識產權核心育種材料,支撐培育了一大批重大作物新品種。
“十三五”時期,中國農科院在主糧作物育種科技領域取得重大進展,選育的作物重大新品種不斷涌現,引領了我國主糧作物育種方向。優質小麥“中麥578”畝產達到了841.5公斤;高產抗病早秈稻品種“中嘉早17”年推廣達800萬畝;“中單808”連續多年成為西南地區主栽玉米品種;“中黃13”成為近30年來唯一推廣面積超億畝的大豆品種。
同時,中國農科院選育出了中谷系列谷子、中綠系列綠豆、中紅系列紅小豆等雜糧新品種,其中“中谷2”米質達到國家一級米標準,成為山東“龍山小米”、新疆“疏勒小米”等品牌小米的主開發品種。
萬建民介紹,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其中,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
與會專家認為,未來我國人均口糧消費將穩中略降,但飼料和工業轉化用糧消費繼續增加,糧食消費總量仍將剛性增長,隨著糧食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萬建民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將加強作物重大新品種培育。圍繞新時期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培育環境友好、資源高效、優質和高附加值專用,以及適宜輕簡栽培和機械化生產方式等突破性作物新品種。重點培育優質綠色超級稻、優質功能水稻、優質節水小麥、抗赤霉病小麥、耐旱宜機收玉米、抗蟲耐除草劑玉米、優質蛋白玉米、高產高蛋白大豆、耐除草劑大豆等重大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