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簽訂“生死狀”意味著什么?
跟往常會議有所不同的是,4月10日召開的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全面推進期工作會議,除了主旨報告、典型發言、分組交流之類慣常議程,還有兩個簽字儀式――34個院屬單位(包括33個所、1個研究生院)的一把手、19個協同創新任務的總指揮,分別與院長唐華俊在科技創新工程全面推進期績效任務書和協同創新任務書上簽字。
“這字一簽,就不是儀式這么簡單了”。院創新工程辦主任李滋睿介紹,創新工程全面推進期5年后評估,每個所(院)按積分排名,其結果跟后續經費、資源配置乃至人事安排等“真金白銀”直接掛鉤,“不僅關系到一把手個人、也關系到每個所一大家子人的切身利害”,不是“生死狀”,也跟“生死狀”差不多了。
這樣一種“績效導向”的中央財政支出要求,從2013年農科院創新工程啟動實施至今的3年試點期,一直貫徹始終。與院里簽訂了績效任務書的32個試點研究所中,10個評為優、10個評為良,其余的評為差。“優等的,后續經費大增;評為良的,增幅要小;評為差的,經費不增”。在中央財政支持經費連年遞增、從初期3億元增加到今年8億元的大背景下,“不增等于核減”。
“小馬拉大車”,農科院人徒喚奈何
2013年之前,農科院人只有艷羨中科院的份,因為人家有“知識創新工程”,每年可獲中央財政穩定支持,改變了以往項目主導下經費、課題分散,科學家跟著項目跑的“科研民工”現象,使戰略高技術、重大公益性創新和重要基礎前沿領域的創新以及著力解決關系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成為可能。
唐華俊把實施科技創新工程稱為“幾代農科院人的夢想”。他經常講,以往農科院是“小馬拉大車”體制,盡管有30多個研究所,但院部和研究所一樣同屬獨立預算單位,院里沒有自主科技資源來組織重大創新,科研工作流于研究方向交叉、重復、小而散的狀況。無力突破重大農業科技命題,農科院人只能徒喚奈何。
內外部質變:創新工程全面推進期啟動19項協同創新
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院士分析,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這是一個質變”,而且它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疊加:信息、生物、材料等領域不斷取得革命性突破,與傳統農業領域交叉融合,使農業科技發展不斷加快,從基礎研究到應用技術研究的鏈條越來越短、越來越靈活,進而改變農業生產方式,催生新的農業產業。
正是為應對此種質變,農科院創新工程應運而生;3年試點期,農科院又以自身質變,交出一份亮麗答卷。
吳孔明介紹,作為“頂天立地”農業科研國家隊,在“頂天”方面,創新工程試點以來,全院共發表科技論文14000余篇,在SCI、EI收錄期刊上發表論文5463篇,其中在《自然》《科學》系列刊物上發表論文21篇,對學科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以植保所為例,2016年全所在學科最有影響力期刊發表頂尖論文2篇,今年上半年就發表5篇;而2013年之前,全所在有影響力期刊一年發表次一級論文5篇,2016年發表50篇,今年預計將超過70篇。“質變是顯而易見的”。
在“立地”方面,依托創新工程,2013年起組織開展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油菜、棉花、馬鈴薯7種作物,奶牛、羊2種動物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計劃。集成先進適用生產技術136項,構建適合不同區域的可復制可推廣的綜合生產模式25套,形成“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生產生態協調”的新型農業生產技術體系。經過3年協作攻關,幾種作物增產均超過10%,最高達44.7%,每畝最高增效500元;平均減施農藥和化肥10%以上。
吳孔明透露,從今年起創新工程試點期轉入全面推進期,將啟動19項協同創新任務,包括“農作物基因大數據的分析與利用”“作物高光效育種生物學基礎及核心材料創制”“農業納米材料關鍵制備技術與新產品創制”“多元異構農業大數據關聯發現與計算挖掘”等,以解決農業領域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科技支撐。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