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稻田中藏著哪些科技元素
10月9日,江西省鄱陽湖畔的珠湖農場,清風微拂,碧空如洗,初秋的暖陽照耀下,是千畝即將成熟收割的晚稻,黃橙橙的稻穗深深低著頭,而劍葉卻高高直挺,好一幅稻花香里的豐年圖景,空氣中仿佛能聞到糧食的香味。
珠湖農場是今年4月甫成立的中國農科院糧食生產技術中心設在江西的雙季晚稻綜合技術集成示范點。以中國水稻研究所為主,聯合6家科研單位,將水稻高產高效生產方面的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綜合運用于示范點,發揮單項技術的疊加優勢,達到節本增收的效果。日前,記者跟隨中國農科院的專家來到珠湖農場,眼前的這千畝水稻田究竟藏著哪些科技元素,我們為您一一揭曉。
新品種:
秈稻的產量粳稻的品質
在示范點,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兩個新品種廣兩優7203和廣兩優7217。
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錢前告訴記者,這是兩個雜交秈稻品種,適用于雙季稻區作連晚栽培。作為雜交稻品種,他們最大的特點是產量高并且口感好。根據近幾年的測算,廣兩優7203在2011~2013年的試驗平均畝產為535.39公斤、568.80公斤和543.62公斤,而廣兩優7217在2013年的國家區試平均畝產達到了573.22公斤。此前我國南方稻區1999~2003年的中稻、晚稻平均單產分別為468公斤和372公斤。說到口感,錢前說,人們總認為雜交稻的產量高但不好吃,而廣兩優7217的稻米品質能達到農業部頒2級,國標3級,口感直追東北大米,可謂是“秈稻的產量,粳稻的品質”。
在另一片稻田,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程世華的得意之作——內2優111。負責經銷的江西紅一種業的總經理彭炳生曾多次電話程世華說,這是20多年都沒有見過的長江中下游的最好品種。
程世華介紹,內2優111具有抗倒伏性好、適應性廣、全能型抗病、米質好、產量高等優勢,今年將沖擊畝產750公斤的目標。它是農業部2014年度水稻主推品種。珠湖農場總經理賴華榮說,內2優111在增產提效方面優勢明顯,今年農場已經接待了58批種糧大戶前來觀摩,他們都表示要帶種子回去推廣試種。
作為我國水稻產業技術體系的首席科學家,程世華對記者說,增產始終是水稻產業發展的首要任務,而品種是一切技術應用的基礎,科研人員要通過新品種的研發、試驗、示范,以點帶面實現“雙增一百”的目標。程世華還為我們粗算了一筆賬,目前全國晚稻平均畝產是415公斤,如果推廣新品種保守估計增產50公斤,若覆蓋南方晚稻主產區60%的面積,即1億畝,那么每年將增加1000億斤糧食。
新產品:
少病蟲害讓水稻長得壯
植物免疫誘抗劑,通過激活植物的免疫系統并調節植物的新陳代謝,從而增強植物抗病和抗逆能力。簡言之,這是一種植物疫苗,增強植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中國植物保護研究所博士李濤告訴記者,目前該產品已經實現了產業化,商品名稱“阿泰靈”。在珠湖農場的示范田中,經過“阿泰靈”噴施4次后,水稻的有效分蘗數和葉片葉綠素含量都得到了提高,各種病害發生很輕。不過現場也有專家指出,使用“阿泰靈”每畝用藥、用工需30元,并不便宜。
和植物免疫誘抗劑“阿泰靈”相比,高效多元植物生長調節劑還有一個更生動形象的名字,叫“粒粒飽”。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陶龍興介紹,“粒粒飽”可以有效延緩根系衰老,優化穗、粒、重的關系,提高水稻結實率和千粒重,進而提高水稻產量。“使用簡單,一畝用1包兌50公斤水,畝產能提高5%~8%。”陶龍興說。
新技術:
為全程機械化提供保障
機插秧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第一步,而隨著集中育秧的發展,取土成為了育秧環節的最大問題。
中國水稻研究所金千瑜主任帶來的機插水稻輕型無土基質育秧新技術的最大亮點,就是以秸稈為基質的主要成分,并添加一定比例的其他生物質材料和營養元素、天然保水劑、膨化劑、粘結劑、促根劑和滅菌劑形成的無土育秧基質。與傳統育秧基質一盤3公斤的重量,1.5元一盤的價格相比,無土育秧基質更輕便,一盤只有550克,更便宜,每盤1.3元,并且在生產過程中不需施化肥,更重要的是,它在節省土壤資源的同時,為農村秸稈轉化利用又開辟了新的渠道。
“各種秸稈都可以經粉碎制作成育秧基質,而且我們會根據比例調配,發揮各種秸稈的營養互補性。”金千瑜對記者說,目前這種無土育秧基質已經在全國推廣使用約500萬畝。
水肥管理是作物提高產量的關鍵環節。中國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王丹英在現場為記者介紹了水稻好氧栽培技術。這是利用植物需水規律,通過以水調肥、調氣,以氣促根,促進水稻的物質生產、積累和產量形成,實現水稻生產的高產高效與環境友好。其實就是在植物需水時給適量的水,不需水時,減少水資源的浪費。“每畝可以實現節水3%,而增產5%~10%。”王丹英說。
新模式:
技術集成形成增產增收的合力
中國農科院農業機械化所為這次技術集成創新提供了激光耕整地技術和寬幅遠程噴霧技術、高地隙自走噴霧技術、超低空無人機噴霧技術。農機化所研究員張文毅介紹,這些農業機械都是適合于統防統治的田間管理技術,也是目前農藥噴施最先進的技術方面,雖然我國的單臂噴施和日本、韓國雙臂碰施相比效率低,但價格僅為日韓的三分之一。
除了單項使用時能發揮顯著優勢,這些新技術在集成使用時也能形成促進增產增收的合力。中國農科院就示范實施了三種適用于晚稻早熟品種的技術集成模式,它們分別是:模式一,人工移栽+好氧灌溉+統防統治田間管理技術+粒粒飽+機械化收獲。模式二,拋秧+植物免疫誘抗劑+統防統治田間管理技術+機械化收獲。模式三,無土基質集中育秧及機插秧+統防統治田間管理技術+機械化收獲。根據各地的生產情況,總有一款適合你。
中國農科院院黨組陳萌山書記在現場會上說,如何讓科學家的產量變成農民的實際生產行為,要發揮技術集成、技術集約、政策匹配的優勢,重視新的生產方式的創新,重視新型經營主體的示范作用,以確保糧食安全這一最大的需求引領農業科研進步。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