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內蒙古糧食產量首次突破800億斤大關,達到820.1億斤,比上年增加28.5億斤。2024年前三季度,一產增加值達到846億元,同比增長5.3%。高標準農田版圖以千萬畝遞增,帶動一產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9.8%……
這一年,內蒙古錨定“闖新路、進中游”目標,不斷創新生產方式,高標田、噸糧田、節水田、生態田、托管田“五田”并舉,破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高標田”破解產能制約關
內蒙古是我國13個糧食主產省區之一,也是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省區。2024年,內蒙古承擔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1086萬畝,任務量居全國第二。到2023年底,全區累計建成5237萬畝,用近1/3耕地面積的高標準農田支撐起2/3以上的糧食產能,“高標田”已成為內蒙古糧食增產的強大引擎。
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新安鎮樹林村,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昔日的零散地、鹽堿地如今變成了高產田。村民陳志亮告訴記者,他家的耕地原本質量差、地塊零散、不保水、排水不暢,玉米畝產1300斤,土地流轉價格每畝500元,經過改造后,現在畝產能上1800斤,流轉價格也達到了每畝850元。
內蒙古農牧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林利龍介紹,近年來,全區大力推行“三打破、五統一”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圍繞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持續強化投入保障機制,加強項目和資金管理,先后出臺“田十一條”和2.0升級版強化政策保障,印發37項配套制度,推廣14種典型模式,多部門協同配合,支持農民參與,探索高標準農田建管結合的長效機制。
“農民的事要讓農民受益,讓農民參與。我們在選址設計時全面推行‘四會兩確認六簽字’農民參與模式。2024年按中標金額的10%落實以工代賑超過20億元,按照每畝100元的標準落實籌資投勞,聘請農民監督員全程參與項目管理、建后管護,確保項目長期發揮效益,也讓農民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有了一定收益。”林利龍說。
“噸糧田”破解單產提升關
玉米萬畝片平均畝產為1247.2公斤,十萬畝噸糧田畝產為1042.1公斤,百萬畝核心區測產結果為畝產945.3公斤……“這次是對通遼百萬畝核心區、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的大戶進行測產,產量刷新了我國玉米主產區高產紀錄。”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全國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專家組組長李少昆說。
“玉米高產得益于淺埋滴灌、密植高產、一噴多促等技術手段的推廣運用。”通遼市農牧局種植業科科長殷鳳珍表示。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栽培、大豆大壟高臺栽培、馬鈴薯綠色高效栽培等11類作物27種單產提升典型模式,已在內蒙古全區大面積推廣應用,特別是2024年,承擔國家大豆玉米單產提升工程項目405萬畝,任務量居全國第一,有效拉動大面積單產提升。這些良技和良田、良種、良機、良制的“五良”聯動已成為內蒙古提升糧食產能的“良方”。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為了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其核心是新技術、新模式的應用。”內蒙古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研究員閆東表示,內蒙古“看禾選種”平臺已優選出9大類糧油作物207個良種,帶動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全區8.6萬臺高性能播種機和3.2萬臺應用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精量作業面積超3100萬畝,為高產田苗齊苗全打牢了基礎,1371臺高性能玉米籽粒聯合收獲機有效提升了機收水平,保障了收獲環節的減損增產。
內蒙古之前連續6年糧食產量穩定在700億斤以上,2024年達到820.1億斤,穩居全國第六,具備年調出糧食500億斤的能力,成為國家重要的糧倉。分析近10年糧食增產的因素,70%的增量來源于單產提升,在耕地面積的剛性約束下,提升單產無疑成為確保糧食安全最重要的手段。2024年,內蒙古已累計建成糧油等主要作物單產提升示范區1040萬畝,全區“噸糧田”面積達到850萬畝。
閆東表示,到2030年,在國家和自治區各類項目的支持下,內蒙古力爭“噸糧田”達到2000萬畝,新增糧食產能24億斤。
“節水田”破解大水漫灌關
內蒙古面積占全國的9%,但水資源總量僅為515億立方米,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可利用水資源量253億立方米,僅占全國1%。農業是用水的大戶,作為全國4個耕地過億畝的省區之一,產糧又缺水的矛盾一直困擾著內蒙古農業發展,大力推廣“節水田”成為打開這把鎖的鑰匙。
內蒙古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增效行動,全力推進工程、農藝、品種、結構、機制“五節”集成節水措施,年節水2.8億立方米以上。目前,全區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超4591萬畝,應用水肥一體化面積達到3057萬畝。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83以上,達到了全國平均水平。
產糧大市通遼全力建設千萬畝現代節水農業示范區,引導鼓勵種植戶管灌改滴灌,全面推廣淺埋滴灌技術。去年,全市400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全部建成無膜淺埋滴灌。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是典型的旱作區,在城關鎮、宏河鎮建成軟體集雨水窖補灌田7500畝,用好“天上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30%左右,有效保證了作物生長。
“秋澆春匯”是河套地區傳統的灌溉方式,如何科學地用水,巴彥淖爾市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五原縣的推廣研究員仲生柱是當地農業專家,他介紹,隨著河套地區整區域高標田試點的推進,大大降低了用水量,集中連片的土地平整后“秋澆”畝均用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左右,相當于原來用水量的1/4。
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經營家庭農牧場的王勇告訴記者,他去年采用移動引黃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在鹽堿地上種植向日葵,代替了傳統的大水漫灌和土壤施肥,畝均節水100立方米,畝產比當地平均水平提高10%。目前,移動引黃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已經在河套地區累計推廣150萬畝以上,成為當地農民節水減肥增產增收的“小巨人”。
“生態田”破解面源污染關
在內蒙古,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態農業已成為全區上下的共識。
通遼市科左后旗巴胡塔蘇木查干塔拉布日嘎查村民包文學介紹,他家3口人,耕種40畝沙坨地,由于地力條件差,井灌設施不配套,種植技術又落后,常年畝產700斤左右。去年嘎查整村實施了玉米單產提升項目,他家40畝耕地也在項目區之內,通過項目配套井灌設施,采用玉米密植水肥精準調控高產技術,在玉米需水需肥關鍵時期,利用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科學合理澆水施肥6次,相比以前的傳統種植,每畝節肥40斤、節水150立方米,每畝產量達到了1600斤。
“這個除草方法操作簡單,使用方便,除草效果也好。雖然成本每畝地增加了十幾塊錢,但是解決了后茬作物藥害的問題,第二年可以放心種植其他作物,不會影響產量。”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烏加河鎮聯豐村村民王海林說。
巴彥淖爾市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負責人張振國介紹,全市依托地膜科學使用回收項目,大力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廣應用殘膜回收機械,積極回收處置廢舊地膜。同時,《內蒙古自治區農用薄膜污染防治條例》為農膜使用、回收、處置提供了法律保障,農民科學用膜、戶戶收膜已蔚然成風。
如今,內蒙古各地在控水、控肥、控藥、控膜,秸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方面持續用力,化肥、農藥使用強度持續下降,農膜回收率達到85%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1%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2%。秸稈飼料化利用量2800萬噸以上,每年僅飼料化節糧約800萬噸,保障了6000萬羊單位的飼料補充,形成了農牧生產優勢互補循環發展。
“我們嘎查建設了糞污處理有機肥廠,全村有73戶農牧民入股。截至目前,有機肥廠集中處理1000噸牲畜糞便,已經生產出1000噸生物有機肥,創收4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既實現糞污的資源化利用又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現農牧民增收。”烏審旗塔來烏素嘎查村民道爾吉說。
“生態農業是新質生產力的方向,也必將引領未來農業發展,我們將繼續加快綠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實現農業生產、農村建設、鄉村生活生態良性循環。全力推動全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為全區特別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內蒙古農牧廳耕保處處長董奇彪表示。
“托管田”破解分散經營關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這不僅是改革的需要,也是現實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的需要。
內蒙古農牧廳副廳長趙永祥認為,農業新質生產力是以要素優化組合為方向的新型生產力,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新品種大面積推廣、新技術集成應用、農機具集約利用……農業社會化服務對傳統農業要素進行了優化升級,有效解決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
“這些年,內蒙古積極探索與實踐,一方面優化頂層設計,制定印發6個政策文件,出臺了10個農業社會化服務地方標準,另一方面推動政策落地,在全區5個旗縣、20個鄉鎮、100個嘎查村開展社會化服務示范行動,我區現代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已初具規模,目前,全區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已達3500萬畝,托管田托起了現代化大農業。”趙永祥介紹。
在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蒙海鎮紅建村,村集體將農戶種不好、“單打獨斗”效益低的1萬畝土地統一管理,創立優質糧食創意農業產業園,把社會化服務貫穿農業生產全過程,形成了成本共攤、利益均沾、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運行機制,農戶畝均土地收益達到3000元,真正實現了增產增收。“實踐證明,我們創新探索‘黨支部+企業+農戶+基地’的土地托管模式是對的,農民群眾省心省力又能增收。”村黨支部書記郭飛表示。
目前,內蒙古通過“單產提升+社會化服務”模式,結合“噸糧田”創建,促進單產提升主推關鍵技術落地。通過“高標準農田+社會化服務”模式,結合高標準農田“一村兩作區”和“整建制托管”,有效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通過“統種共富+社會化服務”模式,讓細碎化種植變規模化經營,由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五統一”服務,帶動集體經濟“增收益”、農牧民“增紅利”,打造共同富裕新樣板。“到2030年,全區社會化服務面積力爭突破5000萬畝,促進糧食油料作物減損增產22億斤。隨著社會化服務向全產業鏈的延伸,在促進產業融合、智慧農牧業、生態農牧業等方面都將發揮重要作用。”趙永祥表示,隨著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現代設施等與農業生產的深度融合,內蒙古將在“五田”為引領的農業新質生產力上繼續探索實踐,把國家重要農畜產品基地建設得量大質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