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愚公故里崛起太行“種谷”
精準扶貧 科技先行
太行山南麓,王屋山下,愚公故里。
五月上旬的河南省濟源市,甘藍、大白菜、蘿卜、洋蔥等蔬菜雖已過了盛花期,田間地頭仍泛著類似油菜花色的一片片明黃。
面對參加甘藍規模化制種新技術與新品種展示會的一眾嘉賓,站在菜地里的村長周和平憨厚地笑笑:“我不會講話。”結果他用濃重的豫西北方言一講就是10分鐘,卻句句都是大實話。
七八年前,這個大山溝里小村的典型特征是“三多三少”:土房子多、磚瓦房少,糧食作物多、經濟作物少,沒錢人多、有錢人少。自從中國農科院蔬菜所聯合濟源市綠茵種苗公司開始在這里試點甘藍類蔬菜繁育和示范基地之后,村里的蔬菜制種產業漸漸成型,以甘藍為主的蔬菜繁育種植面積達到400多畝,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如今,“三多三少”倒了過來,成了“三少三多”:土房子少、磚瓦房多,事實上,村民們都蓋上了兩層小樓,“私家車就更不是個事了”,土房子只剩下一棟,“留作紀念用的”;糧食作物少、經濟作物多;沒錢人少、有錢人多。
參會的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孫好勤表示,種業居于農業產業鏈的最高端,技術含量高。一個地方要把種業做強做大,難度遠高于其他產業。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藍類蔬菜遺傳育種創新團隊首席研究員楊麗梅介紹,俗稱卷心菜、元白菜的甘藍,和大白菜、蘿卜等同屬十字花科蔬菜作物;而位于中原丘陵地區的河南濟源市隔離條件好,十分適于此類蔬菜繁育。從本世紀初開始,由我國蔬菜育種領域泰斗級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遠領銜,甘藍創新團隊以愚公移山精神、扎根愚公故里近20年,專注于以甘藍為代表的蔬菜良種繁育技術的研發,甘藍種子雜交率達到100%,種子發芽率達到90%以上,種子凈度達到99%以上;創新花期綜合調控等一系列國際領先技術,種子產量從30千克/畝上升到60—80千克/畝。當地農民實現了脫貧致富,甘藍制種單季畝均收益6000元左右,最高可達12000元,是種植糧食作物收入的6—12倍。科研國家隊的技術支撐,幫助濟源市建成政府強力支持(保險兜底)、公司+農戶良性運營的蔬菜制種支柱產業。
記者詢問已年屆80的方智遠——這位來自田間的可敬院士:“您來過這里多少次?”方老回答,近20年間,“每年都來三四次”。正是憑著以方老為代表的科學家團隊持之以恒的心力傾注,如今,太行山深處的濟源市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種基地,產品遠銷20多國。一個愚公故里的太行“種谷”正在強勢崛起。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