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 “資劃所”)、遼寧省農業農村廳、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共同主辦,黑山縣人民政府、沈陽農業大學協辦的“秸稈顆粒化還田技術與現場作業演示會”在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舉行。與會人員觀摩了秸稈顆粒還田技術作業現場,包括秸稈撿拾顆粒制作、顆粒均勻拋撒、顆粒條帶拋撒、顆粒苗帶深埋等流程。
秸稈是大田土壤培肥穩實、可靠的有機物料來源,秸稈還田是提升土壤有機質的重要手段。但東北地區由于受溫度限制,分解秸稈的微生物活性弱、分解能力差,致使秸稈難以快速腐爛,加之春季風大,易使土壤漏風跑墑,造成缺苗、減產等一系列問題,農民積極性受到影響,經常出現秸稈還不下去、焚燒屢禁不止等現象。為彌補東北地區溫度低、微生物分解時間短等問題,資劃所逄煥成研究團隊提出了將秸稈由“長粗硬”變成“短細軟”的新思路,利用壓實壓塊形成顆粒進行還田,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
演示會現場逄煥成研究員介紹秸稈顆粒還田技術
逄煥成研究員介紹,秸稈經顆粒化還田后很快被微生物腐解,完全不影響農事作業。秸稈顆粒化還田后還可使秸稈還田量倍增,可達3-5噸/畝,且能當年腐解。在東北多地的試驗結果表明,秸稈顆粒化還田可實現既養地,又養作物的“雙養”效果。在土壤消納秸稈能力大幅提高的同時,秸稈腐解速率顯著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快速提高,土壤容重顯著降低,土壤團粒結構、持水能力和酸化問題明顯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也得到明顯優化,秸稈養分釋放速率顯著提升,玉米顯著增產,品質風味也得到改善。在典型黑土區的試驗表明,秸稈顆粒連續三年5噸/畝還田后,0-40 cm土壤有機質增加0.81個百分點,玉米增產28%,達到了培肥增產同步實現的效果。該技術已在東北、華北示范應用,研發的秸稈撿拾顆粒制作一體機已批量生產并投入市場。
秸稈撿拾顆粒制作一體機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衛研究員認為,秸稈顆粒化高量還田技術有望成為遏制黑土地退化、在較短時間內使黑土地“由黃返黑”“由硬變松”的人為干預培肥的有效手段。該技術農機農藝融合度好,田間作業效率高,是一條“用中有養,以養促用,用養結合,用中強養”的培肥增產新路子。
秸稈顆粒產品
中國農科院重大任務局、遼寧省農業農村廳、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黑山縣人民政府、沈陽農業大學、錦州市農業農村局、遼寧寧越農機制造有限公司、遼寧省農機學會、遼寧省農業機械化研究所以及東北四省區、江蘇省農業科研院校等參加了活動。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