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率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中虎、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研究所研究員魏靈玲等5位十九大代表,出席了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的第五場集體采訪。代表們回顧了十八大以來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取得的成就,并就農業科技創新有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唐華俊指出,從百姓餐桌上日漸豐盛的食物,從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奶瓶子中的變化,就能夠看出農業科技的長足發展和進步。當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超過了56%,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獲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5%,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
唐華俊說,十八大以來農業科技的顯著進步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第一,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在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方面,水稻、黃瓜、桑蠶等基因組學基礎研究有很好的進展;一些重大品種和技術,例如設施技術、智能植物工廠等,在改變農業生產方式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3D打印的馬鈴薯產品也亮相“砥礪奮進的五年”的展覽。在條件平臺建設方面,構建了重點實驗室學科群體系,形成了農業科技數據觀測監測網絡,創新基礎不斷夯實。第二,農業技術推廣轉化能力進一步提升,成果加速落地應用。通過人才隊伍建設、業務用房建設、儀器設備購置,不斷健全了推廣轉化體系;圍繞小麥的“一噴三防”等農業生產中的關鍵問題及需求開展工作,推廣內容更加聚焦;推行“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服務模式,取得很好收效,推廣機制不斷創新;通過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大力培育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骨干、青年農場主和脫貧幫困領頭人,不斷強化新興職業農民培育。第三,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科技與產業結合更加緊密。農業部以小麥、水稻、生豬等50個主要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聯合全國的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組建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共同圍繞產品的科技問題發揮作用,取得了突出貢獻;以解決行業、產業和區域性重大問題為導向構建的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取得了顯著效果;通過開展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讓科學家也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科技創新。
唐華俊表示,十九大報告專門強調,要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的現代化。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核心關鍵還要靠科技,靠科技創新,靠科技進步。作為農業科技代表對黨的十九大報告有關農業農村發展、農業科技方面的部署感到非常振奮和激動。
隨后,何中虎、魏靈玲兩位代表分別圍繞小麥育種、設施農業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做了發言。
代表們還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出的科技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的作用、如何進一步提升中國農業科技水平、國際合作在中國小麥育種中的作用、如何打通科研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