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瞿劍)緊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深化完善九大學科群建設,積極實施學科、項目、經費、人才、條件一體化戰略,中國農業科學院“十一五”期間共主持國家及行業重大科技項目5741項,參加894項,取得各類科技成果643項,其中有多項突破性成果具有世界領先地位。這是記者從今天在京召開的中國農科院2011年度工作會議了解到的。
據中國農科院院長翟虎渠介紹,“十一五”期間,中國農科院科研項目合同經費總額達到36.34億元。在取得的643項各類科技成果中,獲獎成果336項,其中國家級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3項,省部級獎152項;獲各項專利授權675項,獲審定新品種358個、新品種保護權78項、新獸藥證書36個、軟件著作權201個。他特別強調,中國小麥品種品質評價體系建立與分子改良技術、矮敗小麥及其高效育種方法的創建與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了轉基因三系雜交棉、超級稻、禽流感-新城疫重組二聯活疫苗、植酸酶玉米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世界領先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一批高水平論文在《科學》等期刊上發表,凸顯了中國農科院作為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國家隊的地位。
翟虎渠表示,除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外,中國農科院“十一五”科技興農也成效顯著。“十一五”以來,應用“矮敗小麥”育種技術已育成32個新品種。國產抗蟲棉的種植面積已占到全國抗蟲棉種植面積的95%,全國累計推廣1.67億畝,新增產值超過470億元。以“中雙9號”為代表的一批雙低油菜新品種,年均推廣2500萬畝,覆蓋我國油菜種植面積的1/3以上。大豆新品種“中黃13”累計推廣3000多萬畝,“中黃35” 創畝產402.5公斤新記錄。
翟虎渠還介紹,“十一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全面啟動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工程,遴選出首批13個院級優秀科技創新團隊、90個所級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整體效應逐步顯現。在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技平臺建設方面,新爭取國家農業圖書館、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國家畜禽改良中心等重大科研設施類項目7個,完成農產品質量標準與檢驗檢測中心、航天育種工程建設,完成了中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國家驗收;新增省部級以上科技平臺120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4個,農業部轉基因質檢中心9個,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專業分中心8個,農業部野外臺站4個,極大的提升了科技平臺的運行效率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