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范建)農業環境質量狀況受制于自然地理條件的優越與否,與當時的技術與社會經濟條件有決定性關系,在發展現代集約農業的歷史背景下,技術與社會經濟條件的作用日益凸顯。充分利用現有全國農業環境科研協作網大聯合,建成布局合理、方向明確、優勢互補、科研推廣相銜接,基本適應新農村建設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已成為農業環境界今后工作的重點。這是5月15日在無錫召開的“第四屆農業環境科學峰會暨全國農業環境科研協作網會議”上專家形成的共識。
作為主辦方負責人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梅旭榮博士說,農業環境問題一直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確保環境安全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農業環境科研工作的中心任務。
農業環境是對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生產具有影響的水分、土壤、大氣、生物條件及其綜合產地環境質量狀況的總稱。這些條件及產地質量決定農業環境質量。專家解釋說,農業環境質量包括農業水資源與水環境質量、農田質量、農業氣象條件、農業生物多樣性、農業產地綜合環境質量等,其內涵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在不同的自然、技術與社會經濟條件下,農業環境質量的內涵或不同要素的重要性可能發生變化,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狀況與問題。
會議形成了強化農業環境領域科研合作的舉措;也是全面提高農業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儲備和轉化能力的重要措施。
科技部計劃司申茂向巡視員從“世界科技發展趨勢與我國科技規劃預測”論述了農業環境所取得的成就和問題;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嚴少華研究員從“水葫蘆安全種養與資源化利用成套技術研究與展望”談了農業污染治理的緊迫性;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員楊林章從“太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現狀與展望”談了太湖污染治理方法;中國農業科學院信乃詮研究員從“氣象災害與糧食安全”談了防災的應急措施;加拿大環保部國家水研究所教授Edwin David Ongley圍繞“農業面源污染負荷估算”作了主題報告。
來自中國農科院、中科院、中國農大以及各省市從事農業氣象、農業環境、農業信息技術等領域的8位專家和學者針對“十二五”農業環境重大科技領域與創新重點——氣候變化與農業減災、旱作農業與節水農業、農業污染控制與環境修復、農業環境工程等,作了專題報告。
作為牽頭單位負責人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梅旭榮博士回顧了全國農業環境科研協作網的發展歷程,并圍繞農業環境重大科學領域與創新重點及國家有關“十二五”科技發展戰略、規劃、形勢和任務與參會代表就具體的合作事宜展開了討論。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階段,是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建設創新型國家迫使我們站在國家戰略高度,注重現代農業的科技創新。
與會代表希望以農業環境科研協作網為平臺形成大協作。通過協調、整合,提出有重大影響、帶動學科長遠發展的項目,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本次會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中國農學會農業氣象分會主辦,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協辦。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90余個農業科研單位、農業院校、氣象部門的300多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后考察了太湖流域水污染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