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理事長王鳳忠(右二)考察甘肅舟曲中藏藥材產業。聯盟供圖
“我種植黃精已經5年了,從開始每畝2000斤左右到現在每畝4000斤左右,年收入達到了6萬多元。” 湖南省懷化市新晃侗族自治縣步頭降苗族鄉土鹿坪村蒲桂英今年又獲得了豐收。
目前,新晃黃精的種植面積已逾3萬畝,年加工黃精鮮貨3萬噸、黃精干貨6000噸,建成全國區域性黃精產業園和黃精交易中心,黃精等食藥同源中藥材生產產值有望突破20億元。
這與懷化市及新晃侗族自治縣聯手國家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聯盟(以下簡稱食藥同源聯盟)等機構,全力推進野生黃精保育、生態種植和加工產業化進程,做大做強黃精產業密不可分。
食藥同源聯盟理事長、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王鳳忠告訴《中國科學報》,食藥同源產業是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途徑,產業發展得到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和推進。近年來,我國食藥同源品種消費需求總量持續上漲,年增長率由5.4%提高至9.5%,遠高于非食藥同源品種。預計到2023年我國營養保健品產業規模將達到2285億美元,而我國大健康產業規模預計為14萬億元,食藥同源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我國食藥同源產業發展呈良好態勢
王鳳忠介紹,2021年中藥材種植熱門品種前10名中,屬于食藥同源的品種有8個;其中需求突破萬噸的品種有花椒、大棗、枸杞子和肉桂。花椒、大棗和枸杞子價格分別上漲了3.45%、28.57%和9.43%;需求的大增也極大地帶動產區的種植發展,其中,花椒種植面積突破了1000萬畝,位居第一,大棗和枸杞子分別以540萬畝和270萬畝的種植面積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
食藥同源類中藥材進出口均表現強勁。2021年中藥類出口品種中,肉桂需求排名第一(出口貿易金額18.39億元),薄荷、枸杞子位居第二,當歸、黃芪、茯苓、黨參實現了出口增長。食藥同源正成為中醫藥國際化傳播新切口,我國食藥同源產業正順應時代需求飛速發展。
聯盟理事長王鳳忠(右二)、常務副理事長范蓓(右三)考察中藥材產業。聯盟供圖
不過,王鳳忠強調,盡管我國食藥同源理念起源早、品種多,但與中藥材大品種的產值相比,食藥同源產業規模小,競爭力弱。核心問題在于資源挖掘不足;初加工技術裝備率低,技術專用性缺乏;精深加工率低,產品形式單一,定位不明確,附加值低;品牌影響力不足。再者,目前開發的食藥同源產品不能進行功能標識,而民眾對食藥同源的認識模糊,很大程度限制了產業發展。
“亟需以科技創新驅動我國食藥同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水平”。王鳳忠說,這也是食藥同源聯盟成立的初衷。
聯盟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聯合中國營養學會等三百多家機構組成,涵蓋農、食、藥、醫四大領域,涉及產、學、研、政、金五大環節,以引領我國食藥同源產業研發及生產技術創新,促進“農食醫藥”四位一體協同發展為宗旨。針對我國食藥同源產業“藥食同源”“食藥同源”定義不清、全產業鏈標準體系缺乏的問題,聯盟與多家行業學會合作,推動制定食藥物質的營養健康標準、提取物品質標準、藥食同源食品認定通則;聚焦全產業鏈共性技術問題,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聯盟優勢單位集中力量開展科技協作,搭建共享技術平臺等,解決產業科技瓶頸問題,為實現區域經濟的產業化轉型、助力“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創建1+N運行模式,精準服務食藥同源產業
“區別于其他垂直領域的產業聯盟,我們聯盟涉及的食藥同源產業種類多,體量小,各產業問題不盡相同。”王鳳忠說,為更精準地服務食藥同源產業,聯盟建立了1+N運行模式,即以聯盟為1個主體,創立N個產業專業委員會。產業專業委員會秉持著“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原則,聯盟主體協調政、商、學、金等資源共同參與,打造新型研發機構或實體化聯合體,支撐各產業專業委員會發展。
以聯盟牛蒡產業專業委員會為例,牛蒡產業發展面臨著社會認知度低、食療功效未充分發揮、風味脫除困難、功能成分提純及精準營養功效不清等問題,在聯盟指導下,由江蘇省農科院等單位牽頭,聯合牛蒡種植大戶和加工企業、社區、醫院、營養健康企業、科研單位以及地方政府部門,組建了聯盟牛蒡產業專業委員會、牛蒡產業研究院,建成集產、學、研、政、醫為一體的創新平臺,開展產業聯合攻關。
借助成員單位的科技力量,他們建成了牛蒡種質資源庫及繁種基地、航天牛蒡育種基地,在此基礎上選育新品種10個;突破“牛蒡膳食纖維高效提取、改性技術”等技術瓶頸,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1項。在加工環節,創制了包括壓片糖果、代餐粉、咀嚼片、精華飲等多種形式的營養健康產品體系10余個。建立生產線10余條,提高生產能力,建成2000平方米10萬級潔凈生產區和聯合研發實驗室,完成兩代牛蒡營養代餐粉生產。通過“崗村結對”合作,促進牛蒡原料的統一收購量從原來的110噸增至230噸,帶動農戶尤其婦女就業20余人,帶動當地農民增收。
天麻產業專委會主任委員呂光華教授(左一)指導天麻產業。聯盟供圖
又如聯盟天麻專委會,依托成都中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等單位和企業,開展野生資源收集、品種選育、栽培、藥效物質研究、藥食兩用質量分類評價、產品開發、品牌推廣等工作。育種栽培并在四川、云南、湖南等示范推廣;聯合企業進行產品開發、試制、標準制定,成功創新加工技術,建成四川廣元天麻產地加工技術工藝1套,企業年生產干天麻、天麻400余噸,產值4000余萬元。
通過建立聯盟契約機制,加強內外部溝通合作,嚴把聯盟成員質量關,做到“有出有進”,增強成員間互信度。王鳳忠強調,在運行機制上,聯盟采用公司+科研院所+聯盟+基金的方式:融入地方發展戰略規劃,配套資金保障聯盟運行發展;打造以硬科技研發為核心的發展邏輯,運用靈活融資手段;通過市場化運營提升研發服務收入和研發成果的創投回報。
從科技到產業,從國內到國際
新晃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為黃精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經國內權威機構檢測,新晃黃精浸出物為70.9%,多糖含量為27.7%,分別超出國家藥典規定標準近1.6倍和4倍,被譽為黃精中的“貴族”。作為“湘黃精”核心產區,新晃黃精年交易量占到了全國的1/6。然而,新晃黃精產業發展面臨黃精品種不純、種植等全產業鏈標準缺失、產品研發滯后、產品附加值低的瓶頸問題。
針對這些產業問題,聯盟與懷化市中藥材辦、新晃侗族自治縣、黃精相關企業協同創新,組建了黃精產業專委會、黃精產業研究院,開展聯合攻關。在聯盟指導下,專家們明確了新晃黃精的品種,通過挖掘不同品種黃精特征性組分和功效成分,建立了多指標動態數據庫、黃精綜合評價標準,完成黃精多糖、皂苷抗衰老、改善記憶和情緒、抗氧化等功效評價,為黃精健康產品開發提供理論基礎。
聯盟牽頭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聯合湖南博世康中醫藥有限公司,開展科企合作,針對抗衰老、抗疲勞、補腎養發等健康需求,精準設計產品配方,成功研制出黃精丹、黃精酒、黃精棒、黃精茶等功能性食品。
據悉,新晃已建成第一期投資1億元,占地80畝的食藥同源產品及中藥飲片產地加工廠、鮮貨及干貨冷鏈倉儲、產品展示及交易中心、電商孵化運營中心,年加工黃精鮮貨能力達3萬噸。后續將建成4萬平方米黃精加工倉儲物流基地和2萬平米科研基地、建設占地1000畝的“中國·新晃國際黃精城產業園”,多舉措促進農民就業,助力鄉村振興。
聯盟秘書長王瓊(右四)等專家考察新晃黃精產業園。聯盟供圖
王鳳忠告訴記者,聯盟通過牽頭制定“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鑒定規范(中藥材及藥食同源類)”等標準,完成構建與規范食藥同源物質種植、原料標準、感官品質和營養品質結合的評價技術模式。為推進新晃黃精品牌建設,聯盟通過特色農產品“黃精之鄉”和名特優新農產品的評審,助力新晃黃精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申報,唱響“新晃黃精”品牌,以品牌建設促進黃精產業提質增效。
此外,聯盟搭建了“功效評價平臺”、“營養成分和品質評價平臺”、“中試平臺”、“航天特色平臺”,明確食藥物質原料及產品的品質、物質基礎及功效成分、安全性,突破食藥同源產品加工技術瓶頸。借助“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建立“中國-巴基斯坦營養健康中心”、“中國-葡萄牙遠程醫學&健康中心”,搭建行業國際科技平臺。
“通過對內搭建共性技術平臺,整合行業資源;對外共建合作中心,加強國際合作,有效助力我國食藥同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以食藥同源為代表的中醫藥走向國際。”王鳳忠說,作為補充和替代醫學,食藥同源物質正風靡國際市場,在中醫藥國際化進程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將我國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有益方面,食藥同源產業的崛起將成為中國形象的又一得力代言。聯盟將攜手各合作方,致力于推動產業發展,產品的國內外應用,為人類健康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