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中麥175”大旱之年優勢凸顯
6月5日,當記者躍上甘肅平涼市涇川縣荔堡鎮西關村的塬上,映入眼簾的一片麥田讓人不能相信這里是黃土高原的縱深地帶。這里是甘肅省農技推廣總站和省農業科學院舉辦的“中麥175”觀摩研討會的現場,來自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中國農科院及甘肅省農牧廳、農技總站、種子局、省農科院有關領導和專家對“中麥175”的長勢贊嘆不已。據縣農技中心副主任史聚寶介紹,盡管涇川縣從2012年播種到2013年5月中旬降雨不足30毫米,當地農民試種的100多畝地膜“中麥175”卻表現突出,預計畝產達到435公斤。而對照地膜“涇麥1號”畝產354公斤,露地“西峰27”畝產244公斤,“中麥175”比對照分別增產23%和77.9%。專家認為,“中麥175”毫米降水增產糧食2公斤以上,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今年北方不少地區降雨量為30多年最少的年份,陜甘兩省為60多年來最旱年份。旱地麥田出現了絕收地塊,但“中麥175”在甘肅、河南和陜西等旱地的種植卻傳來豐收消息。河南省三門峽地區從2012年播種至2013年5月中旬的降雨量不足50毫米,經專家實打驗收,農民試種的100畝“中麥175”畝產為238.5公斤,而對照“晉麥47”畝產118.5公斤、“寶麥2號”為73.1公斤。“中麥175”比對照分別增產101.3%和226.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張睿說,“中麥175”適應性廣,有群體優勢,灌漿速度快。地處陜西最干旱的“旱腰帶”上的永壽縣農民說,這樣的麥子一輩子都沒見過,產量“看不出來,打得出來”。
“中麥175”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國家小麥改良中心育成,分別通過北部冬麥區水地和黃淮旱肥地兩個區域國家審定及北京、山西、河北、甘肅和青海五省市品種審定。它實現了高產潛力與水肥高效利用、優質面條品質、抗寒抗病抗倒伏抗高溫、早熟性的良好結合,是我國北部冬麥區和黃淮旱肥地有重大推廣價值的新品種。國家小麥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介紹,該品種最大特點是產量高,產量三要素協調,畝穗數45-56萬,穗粒數28-34粒,千粒重40-42克,大面積容易達到畝產550公斤以上。它的節水節肥性能突出,2008-2010年參加國家黃淮旱肥地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75.8公斤,比對照增產4.3%;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68.0公斤,比對照增產8.6%。它的抗寒性居目前北部冬麥區推廣品種首位。
專家認為,經過今年的嚴重干旱考驗,進一步說明“中麥175”是一個水地和旱肥地兼用型品種,具有廣泛適應性。其增產的主要原因是株高合理,株型緊湊,畝成穗數多,灌漿速度快。“中麥175”與一般的水地和旱地品種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株高不因水地或旱地而有大的變幅。干旱條件下成穗多灌漿快,多雨年份高產不倒伏。在雨水較多的2012年,大部分旱地品種倒伏嚴重,而“中麥175”以畝產583公斤創造了陜西旱地高產紀錄。另據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的資料,中麥175肥料利用率居60多份供試品種的首位,在少施肥的情況下,其長勢顯著好于其他品種。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張保明說,大品種需要產量高、適應性廣,更需要各方協作共同經營好這個品種,讓它早日成為旱地農業的主力軍。長期以來,甘肅冬小麥平均畝產徘徊在180公斤,品種問題是最大困擾。“中麥175”讓旱地小麥發展看到了希望,增強了信心。下一步將加強試驗示范推廣,為糧食增產發揮作用。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