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崔麗 通訊員 張欣)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教授課題組科研人員在控制植物分枝(蘗)的新激素信號轉導研究中取得了開創性進展。12月12日在線出版的國際頂級雜志——《自然》刊登了其相關研究成果。
雜交稻的推廣應用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但是研究表明普通秈型雜交稻單產潛力的提高已十分有限。秈粳亞種間強大雜種優勢的有效利用,可實現水稻單產的再次飛躍。然而,秈粳交雜種普遍存在株高超親等問題,使得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的利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利用部分顯性矮稈基因可有效解決秈粳雜種的株高偏高問題。此外,水稻的分蘗和株高被認為是水稻株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雜種產量形成的決定因素,為此該課題組從水稻分蘗、部分顯性矮稈以及理想株型等角度開展了探索性研究。
前人研究表明,內源激素對植物分枝(蘗)的生長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該研究結果首次在遺傳和生化層面證實了D53蛋白作為獨腳金內酯信號途徑的抑制子參與調控植物分枝(蘗)的生長發育,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這不僅為植物,特別是農作物的株型改良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同時也為水稻秈粳交雜種優勢利用提供了有價值的基因和育種材料,并進一步為秈粳交雜種優勢在生產上的有效利用開辟了更廣泛的應用前景。
同時,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李家洋課題組利用另一水稻矮化突變體e9的研究獲得相似的結果。論文發表在同一期的《自然》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