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川陜交界處的四川省旺蒼縣,縣內有大巴山余脈——米倉山。近年來,旺蒼廣大干部群眾在國內一流茶葉專家指導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茶產業,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科學路徑。
2017年,旺蒼縣茶葉實現銷售收入13億元,成為全縣農業產業中占比最大的支柱產業。“米倉山茶葉”成了一塊響當當的“金字招牌”。短短十幾年,旺蒼茶葉從名不見經傳到揚名海內,成為全縣農民脫貧攻堅的利器,憑的是什么?
不急著掙錢先掌握技術
“旺蒼發展有好資源,那里能種出名優茶。”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白堃元看來,旺蒼山高霧多,積溫較低,“以茶興農”有良好基礎。2003年,旺蒼縣委縣政府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簽訂長期技術服務協議,并聘請白堃元為全縣茶產業發展顧問。
從此,白堃元每年都會在旺蒼住上兩三個月,在各鄉鎮的茶園間奔波,指導茶農種茶技術。“種茶要有品質意識,品質好了就能打響品牌。”他常苦口婆心地勸導茶農:“不要急著掙錢,先打牢技術基礎,掌握了技術才能種出高品質茶葉。”
2010年,在白堃元的帶動下,不少四川省頂級的茶領域專家加入米倉山茶業專家團隊。經過專家團實地踏勘,充分論證,科學編制了當地茶產業發展規劃,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成片、突出規模”的原則,把農戶零星式的茶園集中連片,建成萬畝億元茶葉示范園8個、千畝千萬元示范園30個和百畝百萬元示范園100個,形成了以木門、高陽、五權、棗林為核心的四大茶葉生產集中區。
“旺蒼茶葉要發展,就必須下決心改造現有茶葉品種,走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路子。”白堃元一語中的。在專家團努力下,當地逐年引進名山131、福鼎大白、龍井長葉、龍井43等無性系名優品種,改造低產有性系茶園,并在適宜區域對茶園進行標準化擴建,旺蒼茶園面積從2003年的3.5萬畝發展到今天的22.6萬畝。同時,按照“有機、高產、優質、高效”建設要求,茶園管理由粗放式轉向標準化,由人工作業轉向機械化生產,茶葉產量由2003年的320噸突破到目前的6500噸。
育繁推一體做強茶產業
2010年,白堃元又把優秀茶葉品種“中黃1號”推薦到了旺蒼。當年在木門鎮試種了50畝,2013年初投產,品質和效益顯著。2014年7月,在由世界茶葉聯合會主辦的第十屆國際名茶評比中,旺蒼純黃茶獲得金獎。
四年來,旺蒼縣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多種模式推動黃茶產業發展,2017年已達到6000余畝,其中投產茶園500畝。龍山村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石義良說:“目前黃茶的價格不錯,干茶全縣統一定價每斤8800元。農戶以一半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將來可以參與分紅。”
旺蒼晝夜溫差大,對育苗影響較大,出苗率往往只有20%~30%,導致育苗成本比較高。“2014年,我們依托米倉山公司建起了幾十畝的育苗基地,但每年出的苗子僅能滿足700多畝扦插。”旺蒼縣農業局茶葉站站長胥錦樺說,“茶苗還得大量從浙江引進,但全國的黃茶育苗企業不過3家,每年出苗才1000多萬株,僅能滿足3000多畝栽植。”
為了攻克黃茶育苗的問題,白堃元和他的技術團隊走遍了全縣所有的產茶區,嚴格把控育種、著床、選苗、扦插、施肥、防蟲等一系列環節,經過兩年的探索實踐,終于在木門鎮三合現代農業園區建成了300畝黃茶良種繁育基地,聘請3名技術人員長期駐扎指導,預計到2019年秋季,全縣的黃茶苗就可自給自足。
種得再多、加工得再好,只有賣出去了才能產生效益。茶葉專家團建議旺蒼實施區域公用品牌與企業品牌的母子品牌戰略:一方面由政府整合資源,推介營銷,降低企業闖市場的成本;另一方面,支持縣內企業通過股份合作、并購重組等方式組建龍頭企業,打通從種植、加工到終端市場的產業鏈條,實現示范引領。
政府和龍頭企業的“合奏”,釋放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幾年中,多家茶企強強聯合,成立四川米倉山茶業集團。公司從2010年起先后在甘肅省李子壩、旺蒼縣五權、高陽、化龍、三江等地建立了標準化的茶葉加工廠,引進現代化生產線,做到加工過程的全自動化和清潔化。根據品種特性,創新開發出廣元黃茶和米倉山有機子竹等76個“高中低”茶葉系列優質產品,最大限度滿足了消費市場多元化需求,提升了茶產業綜合效益。2017年,公司產量達5450噸,產值達11億元以上。
“沒有高人專家的指點,我們不曉得要吃多少苦頭,走多少彎路,現在這樣的效益簡直不敢想像。”石義良直言。
引進大專家培養“田秀才”
說起旺蒼茶的異軍突起,旺蒼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楊乃志深有感觸:“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知識尊重人才,不僅與中國茶葉研究所等國內頂尖科研機構合作,還邀請院士定期來縣里,培養出石寶旭、胥錦樺等一批本地技術人才。同時從高校引進了12名研究生到縣里工作,擁有了一支過硬的技術力量,這才有了旺蒼茶產業的爆發式增長。”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為了留住人才,旺蒼先后建成米倉山茶葉院士(專家)工作站和朱萬成技能大師工作室,方便專家定期為茶葉產業服務。2017年4月18日,在旺蒼縣第七屆米倉山采茶節開幕式上,旺蒼縣人民政府授予白堃元、朱萬成“旺蒼縣榮譽市民”稱號,五名茶葉類專業技術人才被評為“紅城匠人”,享受政府給予的補助。
“頂尖高手固然重要,但我們更需要隨叫隨到的本土實用人才,他們可以隨時解決農民遇到的各種難題。”旺蒼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魏紹敏說,順應群眾要求,旺蒼著力建設一支永不走的“土專家”“田秀才”隊伍,積極培養本地鄉土人才,將先進技術、優良品種播撒到旺蒼的每一寸土地。
目前,旺蒼縣“科研院校—縣茶辦—鄉鎮農技站—村社(合作社)茶技員—茶農明白人”五級茶葉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漸趨成熟,在川北地區率先建成“四川科技扶貧在線”旺蒼運管信息中心,成立科技服務驛站216個,選派22名科技副鄉鎮長、30名科技特派員和97名駐村農技員,不斷提升茶農生產技能。涌現出了木門鎮三合村石義良、化龍鄉石川村趙樹林、高陽鎮虎埡村鄔文舉、農建鄉農建村石軍等60多名茶葉“土專家”,帶動全縣2萬多戶茶農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