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定要深入研究鄉村振興科技需求,強化科技創新、轉化和示范推廣,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科技支撐。”1月2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在中國農業科學院2018年工作會議上宣布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技支撐行動。
唐華俊指出,從鄉村振興的總要求來看,做大做強農業、加強農業和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迫切需要科技支撐;從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來看,走質量興農之路,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迫切需要農業科技支撐;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迫切需要農業科技支撐。此外,實現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也迫切需要加強體制、機制和政策方面的研究和創新。
打造鄉村振興科技樣板
唐華俊介紹,科技支撐行動總體思路是,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創新工程為引領,采取“整合資源、強化協同、示范引導、績效評價”的工作機制,加快構建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和農業產業上中下游一條龍的科研創新體系,重點突破一批基礎前沿技術,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集成一批農業綠色發展模式,轉化一批科技創新成果,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科技示范樣板,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前沿引領、技術支撐、政策供給和典范示范。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指出,鄉村振興亟須農業科技創新引領和驅動。鄉村振興亟須加強質量興農科技創新,打造“三農”新引擎,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切實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亟須加強綠色發展科技創新,重構“三農”聚寶盆,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修復生態、改善環境、補齊短板,實現綠色發展;亟須加強融合發展科技創新和政策創設,構建“三農”共同體,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亟須加強科技扶貧精準脫貧,激活“三農”內生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驅動產業發展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踐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梅旭榮強調,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是國家隊的崇高使命和責任擔當,也是已有探索基礎上的新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科院謀劃和組織實施了科技創新工程,創新了科研組織方式,激發了創新活力,提升了創新能力,現代院所制度逐步完善,發展水平躍上了新臺階。依托科技創新工程,開展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以“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生產生態協調”為基本原則,在技術集成、示范轉化方面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有效引領支撐了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業現代化。2014年起,中國農科院牽頭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初步搭建了科研“一盤棋”、創新“一條龍”、服務“一體化”的農業科研新格局,組織實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任務,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支撐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大作用日益顯現。
“這些已有探索和實踐,為組織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梅旭榮說。
“三步走”藍圖
記者了解到,為了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科院設計了“三步走”藍圖。
到2020年,圍繞“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的階段目標,構建一批因地制宜的綜合技術模式,實施若干整縣推進試點。通過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構建完善中國農科院新時代科技創新體系,使1/5左右的學科領域和研究所達到世界一流,引領全國農業科技整體躍升。
到2035年,圍繞“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的階段目標,培育一支“一懂兩愛”的農業科技隊伍,重點突破一批基礎前沿技術,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轉化一批科技創新成果,集成一批農業綠色發展模式,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科技示范縣(鄉),全面支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通過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形成若干科學高地和卓越團隊,2/3以上學科領域和研究所達到世界一流,帶動全國農業科技進入世界前列。
展望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農科院世界一流院所和一流學科全面建成,帶動全國農業科技進入世界科技強國。
梅旭榮介紹,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將突破10項重大前沿顛覆性技術,攻克20項核心關鍵技術、轉化300項科技創新成果、集成50項農業綠色發展模式、打造30個鄉村振興科技示范縣(鄉)、創設一批政策制度和質量標準、行業基準,培育一支“一懂兩愛”農業科技隊伍,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