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改革與創新是破解三農痛點難點問題、增添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的法寶利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新征程上,尤需發揚創新精神、深化農村改革,特別是要深入總結基層創造,從好做法中汲取好經驗。即日起,農民日報·中國農網推出“深挖三農改革創新活力系列報道”一組,刊發深圳、浙江、海南、甘肅、四川、吉林、北京、上海等地經驗做法,重點介紹主銷區、發達地區、創新活躍地區,以及基礎條件、資源稟賦薄弱地區在全國具有引領示范效應的改革創新之舉,供各地參考借鑒。
建設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和近5億農民的農業強國,史所未有、世所未見。怎樣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
邏輯上,農業強國建設有兩個發起點:一為農業內部發力,提產能、補短板、增韌性,全面強化農業這個國之根基;一為用足外部要素,把中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優勢充分利用起來,讓科技強國、制造強國建設等方面的成就最大化地助益農業,在現代化強國建設整體進程中尋求強農滋養。
這樣的推演映射于現實,前者是農業大省大市等主產區正奮力以求的。而外部要素如市場、人才、科技、金融乃至開放的思想、先進的理念、創新的精神,則相對集中在以“北上廣深”為典型代表的主銷區、發達地區和創新活躍區。這些要素之于農業強國建設的意義同樣重大,它們高速迭新,四處尋找新的應用場景,但怎樣更好地嫁接和植入農業,仍有待探索。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農業強國建設切換至快車道后的第一個春天,記者來到廣東深圳,一路行思一路問,在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探尋“詩外工夫”強農策。
超大規模市場對農業強國建設有何價值?
超大規模市場天然是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理想試驗場,也必然是農業產業升級、韌性增強的內生動力源。
沒有農民,沒有農村,幾無農田,“三無”深圳卻不可一日無“農”。
作為人口逾2200萬、日消耗食品2.2萬噸的超級大都市,同時也是供港農產品的重要中轉基地,深圳對農產品的需求量超大,對品質的要求超高。如何確保優質農產品的巨量供應,是深圳自身必須解答的一道難題。
深圳不斷向上游擴建供深農產品基地,截至去年累計建成“菜籃子”基地196個,種植養殖面積超過100萬畝,實現了即便面臨極端情況,也能相當程度上確保穩定供給的目標。
當保供問題解決好之后,主銷區之于農業的劣優勢就自然轉換了——由考驗供給轉為引領升級,以需求側倒逼供給側改革。用一張超級體量的餐桌,帶動散布于全國的種養生產為之“升華”,還需要一劑催化劑,深圳給出的方案最終濃縮在“圳品”上。
“圳品是一套標準,也是一個品牌,更是一種導向,它以主銷區強勁的價格牽引力、龐大的市場帶動力,為上游產業升級注入不竭動力。”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李忠介紹,2018年,深圳市啟動“食品安全戰略工程”,旨在建立供深食品標準體系,打造高于國家標準、香港標準和歐盟標準的圳品標準。為了支撐“圳品”二字,深圳建成國內首個全球食品安全標準與技術法規動態比對數據庫,組建深圳標準促進會,累計發布500項供深食品標準體系……截至今年3月,深圳已評價通過1135個圳品,覆蓋全國26個省區市的190種農產品。
起家于“板車零賣”的茂雄實業集團,是深圳農產品批零領域的龍頭企業。“這是廣西巴馬的蔬菜,認證了圳品,很好銷。”茂雄實業總經辦主任黃宗炬告訴記者,在茂雄的下游終端,圳品農產品溢價走俏,而上游基地也普遍對加入圳品陣營熱情高漲。各地相繼出臺圳品補貼政策,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產主體、加工企業、科研院所將資源要素投到基地建設中來,并主動按照圳品標準自我要求,對生產基地、冷鏈物流、加工產業園進行全面升級。
那么,圳品的價值到底是什么?
最大的價值在于:深圳這一類市場規模超大的主銷區,從滿足消費端對品質的需求出發,讓“無形之手”發揮作用,輔以政府引導和扶持,在上游產地激起了石子投湖般的層層漣漪,從而拉動了農業產業的大面積升級。
銷區的優勢、標準的理念,不僅僅體現在圳品中。海吉星國際農產品物流園是深圳最大的“菜籃子”,深圳市民餐桌上80%的蔬菜來自于此,供港蔬菜的70%也由此中轉。與一般市場用白色泡沫箱裝蔬菜的做法不同,海吉星市場推出了一款灰綠間色的“標準轉運箱”。箱體內置全程追蹤芯片,任何一次開箱操作都會被記錄下來,從而真正實現了包括流通環節在內的全程可控。
客觀地說,標準轉運箱并非強科技屬性的產品,它說到底是一個改良版的包裝箱,這個小箱子難不是難在技術上,而是難在成本上。標準轉運箱投放使用初期,單只單次使用所費不菲。但是背靠深圳巨大的市場,推廣期流通成本的上漲可以被快速消納,而一旦進入大規模反復使用階段,其超高性價比的優勢也將大為凸顯。
應該看到,超大規模市場天然是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理想試驗場,能夠讓新產品迅速規模化,讓試錯成本被攤薄。換言之,巨大的市場空間意味著更多的創新場景、更低的創新成本、更高的創新收益,也必然激發更強的創新活力。如何充分發揮這一優勢,這是農業強國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命題。
農業強國如何與科技強國建設同頻共振?
科技強農應雙向發力,一方面從農業實際問題出發,尋求科技攻破方法;另一方面是從科研原創出發,以科技為接穗、農業為砧木,用技術變軌換農業升級,讓農業強國與科技強國建設同頻共振。
2019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明確了這座創新之都作為高質量發展高地、可持續發展先鋒的戰略定位。
深圳市委、市政府著力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明確提出“搶占育種工具、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表型組學等前沿技術制高點”。
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公布的202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榜單中,“更易于耕種的多年生稻品種培育”是唯一由中國團隊主導完成的成果,也是全球農業領域唯一入選的科學突破。多年生稻的密碼合成于多年生非洲長雄野生稻與一年生亞洲栽培稻的遠緣雜交。
亞非稻種的結合,絕非偶得,而是育種經驗和基因技術的聯袂之作。早在2005年2月,作為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研究機構,華大集團開始將基因測序技術應用于農業領域,并率先完成了水稻全基因組精細圖的繪制。2012年,華大集團與云南大學胡鳳益團隊共同進行長雄野生稻基因組研究,結合基因測序解讀其遺傳機制,這才有了2022年多年生稻種摘取科學桂冠的碩果。
從馴化野生稻為成熟栽培稻,人類用了近萬年時間,而讓栽培稻重新擁有野生稻的性狀,基因測序技術加持下,所用不足20載,這是農業科研領域的“深圳速度”,也是中國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一劑強心針。
深圳的別稱“鵬城”,源于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的海防衛所“大鵬守御千戶所城”。這座明清兩代的軍事要塞,曾是反抗外侮的重要堡壘之一,也是清末九龍海戰中我水師官兵奮勇抗英、以少勝多的主戰場。
暮色降臨大鵬所城,不遠處的基因組所,一間間實驗室燈火通明。“這33種關鍵物質和相關的基因,就是控制番茄風味的鑰匙。”坐落在深圳大鵬新區的中國農科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里,科研人員用盡可能直白易懂的語言,向記者解釋著基因組學如何讓番茄更有味道。憑著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手段,經濟作物基因組團隊在9億堿基對、3.5萬基因中找到了打開番茄“兒時味道”風味寶盒的鑰匙。
解碼番茄風味基因的背后,意味著科研人員可以在基因組層面對糧食、大豆油料等各種作物的性狀進行定向的品種培育。運用基因組學技術,基因組所科研團隊用雜交種子繁殖代替薯塊繁殖,由種種薯改為種薯種,將育種周期由10-15年縮短為3-5年,繁殖系數提高1000倍,每年僅種薯繁育用地就可以節省1000萬畝。
更加重要的是,基因測序、基因組學、基因編輯……生物技術應用的日益純熟,支撐著民族種業振興的無限可能性,構建起全球生物育種尖端科研領域的“新大鵬所城”,意味著在微觀世界里破解宏觀農業難題的確定性和成功率大大提升。
這些成果是外部高科技因子在關鍵農業科研領域的鋒芒初露,而給養深圳農業科技創新累累碩果的土壤,則是整個城市的“IT+BT”(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產業和科研布局。可以想見,如果不是自主掌握高通量測序、生物組學大數據分析技術、基因編輯等技術,如果沒有龐大數據庫和超級計算能力,就不可能成就這樣瞄準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問題開展的靶向攻關。
推而廣之,怎樣讓科技因素更好地嫁接到農業中來?應從兩個方向同時發力:一個從農業內部出發,向科技高地而行,通過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攻破農業實際問題;另一個是下足嫁接功夫,用好深圳這樣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優勢,瞄準農業最緊急、最緊迫問題,視科研創新為解決農業問題的邏輯起點,積極承接前沿技術向農溢出,以技術變軌換農業升級,在宏觀至天體運行、星系演化,微觀到基因編輯、量子調控的超廣度科技視野中尋找破解農業痛點難點問題的一切可能性。對一些“卡脖子”領域,還要站在科技制高點上弄通技術原理,以非對稱策略實現“換道超車”,強化抗壓能力、對沖能力、反制能力,為農業強國強筋壯骨。
怎樣為中國智造搭建更多農業應用場景?
大量機械裝備制造和智能開發領域的從業者,正在四處尋找其產品的農業應用場景。應該錨定農業所需,擁抱先進制造,植入智能因子,在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進程中汲取強農養分。
超強需求導向!這是記者在深圳市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采訪時的強烈感受。這個“未滿兩周歲”的研究機構,帶著突破“農機與農藝深度融合”“裝備與智能充分結合”兩個使命而來,其一切研究方向都聚焦到了產業應用上。
基于三維視覺的菠蘿識別與采摘定位系統,與并行收獲的多機械臂聯動控制技術結合在一起,讓行駛在“菠蘿的海”的智能采摘裝備大放異彩;以算法來識別生豬的姿態行為,及早發現和干預豬只異常活動,契合了“樓房養豬”的少人化養殖趨勢……“中短期內,我們要做的就是立足深圳,緊盯世界智能農機科技前沿,聚焦華南特色作物、特殊地貌研發改良實用好用的丘陵山地智能農機裝備。”深圳農裝院院長孟祥寶告訴記者。
從農業的角度看,裝備創新不能另起爐灶,也難以支撐高昂的研發成本,而應該采取“拿來主義”策略,對現有高端技術裝備進行宜農化改良。同時,成熟的高端技術成果也在四處尋找應用場景,以求得最大程度地變現,而農業也為其提供著巨大的空間。
大疆農用無人機就是典型一例。
2012年起,在無人機領域沉淀技術多年的大疆,開始探索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并將研發力量聚焦到農業植保機上。“農業植保機,不是背著藥箱的無人機,而是背著全套農業植保解決方案的專業整機。”大疆農業全球市場部負責人沈曉君告訴記者,2015年大疆首款農業無人機整機亮相農田上空時,支撐其起飛的是從農田建模、平臺管理到植保作業、數據捕捉的一系列功能模塊。
深圳南山區大疆總部基地——呈懸浮形態的“天空之城”,極具科技感的建筑空間集中體現著深圳這座城市的創新活力。天空之城中,有一個無人機飛行測試實驗室,在這里“通關”的無人機,如今遍布全球六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作業面積超過30億畝次。
站在農田里,看著農用無人機振翅而來,是農業視角所見。農業強國建設征程上,我們也應該身處天空之城,切換成農業外的超級廣角,來觀察一個現代裝備制造企業的逐農之旅,來審視一個創新引領智造城市的強農作為,進而考量和把握農業強國如何與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同向并進。
神舟飛天,航天育種;北斗組網,農機導航,中國智造極限探索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的過程中,蘊藏著無限可以為農所用的能量和潛力。工業乃立國之本,也是強農所需,事實上,有全世界最健全的工業體系打底,只要積極擁抱先進制造,引進植入智能因子,持之以恒攻關克難,中國農機裝備完全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強勁拉動農業奔向現代化。
先進要素和創新精神何以轉化為新業態?
農業強國的建設歷程,伴隨著農業業態的迭新過程。從傳統農耕到現代農業,業態的演進不斷加速,在創新精神光芒之下,各類先進要素在農業領域的整合與融入,將一層層地疊加成全新的農業圖景。
在批發市場開設檔口,從上一級經銷商處進貨,賣給市場周邊市民,即時結賬,在“小本本”上記賬——這是農產品流通“最后一公里”的典型場景,這樣的業態與千年前的買賣基本無異。
如今,這樣的檔口買賣猶在,但業態一新:這些表面上還是小、還是散的檔口,實際上已經越來越聚合,越來越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深圳優合集團憑借強大的服務平臺和產業網絡將他們串起來。去年,除國家儲備外,全國市場份額20%的肉類和8%的水產品通過優合集團的平臺進口,這些產品被送往上萬家冷凍食品檔口商戶,再被銷至千家萬戶。
這個體量,不能簡單理解成某家公司的市場份額,而是一個服務平臺對進口凍品產業要素的重組,對產業中成千上萬小檔口的聚合。有了這樣的聚合,才可以從全球任何一個角落以最高性價比進貨,讓“大數據+算法”管理每一單生意,也才能在全球貿易中擁有與我國進口量相匹配的市場地位和話語權,真正實現在全球范圍內調度資源。
業態的迭新,說到底是對資源要素進行調配和使用方式的變革:
——要把南美的牛肉送至檔口,需要打通境外的養殖、屠宰、分割、運輸和境內的海關清關、檢驗檢疫、港口轉運、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分割加工等十余道關口;
——要實現每個檔口精確備貨、精準配貨,硬件上需要建立起運輸與倉儲一體、物流與產業融合、多層級覆蓋全國的冷鏈物流服務體系,軟件上還需要大數據、區塊鏈支撐庫存管理系統,為所有檔口商戶精打細算。
“只有具備強健的經營體系、完整的產業鏈條和強大的要素組織能力,我們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真正掌握規則制定權、產品定價權和資源控制權。”優合集團董事長蘇杰告訴記者,該公司正在積極布局建設覆蓋主要凍品出口國和海運樞紐的倉儲網絡,把海外資源攥得更牢。
每一次農業業態的革新,背后都是不同要素在這個古老而常青的產業中進行了一輪重組與整合。農業強國的建設歷程,必定伴隨著農業業態的迭新過程,從傳統農耕到現代農業,業態的演進由極漫長年代中的極微小變化,不斷加速至今,已進入可以在短暫時間里劇烈迭新的階段。這個過程的速與緩,既與新要素的產生有關,譬如數據作為要素催生了智慧農業,也與創新活力有關,譬如深圳雖是高度發達城市,但農業及相關產業業態十分豐富,產值占GDP的比重約18%,比全國平均值16.05%還要高一些,而且農業龍頭企業實力極強,去年198家龍頭企業創造了超過2400億元的營業收入。
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楚豐農控股具體是做什么的,簡而言之,這是一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服務集團。這家下屬5家企業和2所研究院的集團公司,涵蓋了產業規劃、農資電商、生產托管、智慧農業服務、農民職業教育、農產品品牌營銷以及農業科技產業投資孵化等多個板塊。
“這樣的業務布局,并非四面出擊,而旨在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一套可供選擇的綜合解決方案。”豐農控股集團總農藝師王興林說。
豐農業務板塊的第一塊拼圖是成立于2014年的大豐收農資商城。之后,又由農資電商進軍到了智慧農業領域,聚合大量農業專業人才和信息技術人才,建構起覆蓋微觀、中觀和宏觀的作物智慧管理平臺、數字智能農場系統和區域農業管理平臺,為現代農業生產提供“知天而作”的智慧解決方案,并憑借技術沉淀推出技術托管和涵蓋十個環節的全程托管業務。
廣東清遠保安鎮,大豐收農服托管的絲苗米種植基地里,豐農控股旗下全業態上陣:農資電商保障種肥器械供應,AI智能程序自動診斷病蟲草害和元素缺失,數字智能農場系統全生產環節精準管理,豐收后還有品控和品牌團隊負責讓好米賣上好價錢。對生于斯土、賴于斯土的農民而言,這樣的托管是現代要素對土地的料理,也是他們銜接現代農業的通道。
以數種甚或十數種業態服務一塊地、一粒米,今天看來新鮮,但這或許正是產業高度分工化、農業高度現代化以后的一種常態。
建設一個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其道路一定是全新的,其完成也必定離不開創新精神。調動起一切內外部力量和所有積極因子,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在這一點上,以深圳為代表的主銷區、發達地區和創新活躍區,正在發揮著獨有的價值,相信未來有能力、有空間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