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科學報]創新工程:讓科學家安心搞科研
——中國農科院天津環保所機制創新成效顯著
發布時間:2015-07-01
|來源: 《中國科學報》2015年07月01日 |作者:王方
假如詢問某位科研人員在哪里工作,問到具體哪個所哪個室,這是再尋常不過的了。不過,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以下簡稱環保所),恐怕就沒辦法這么提問了。因為開展創新工程后,他們已經沒有了“室”的概念。
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得從研究機構該做什么談起。環保所所長任天志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想關注一些事,卻沒有辦法去關注,整個研究所基本上成為雜家,什么事都干。這種現象是大多數科研單位包括大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誰給經費就給誰做什么,爭取到什么項目就做什么,導致了無定位、目標不集中、方向不清楚、雜家多等一系列問題。所里一位研究人員孫約兵笑談,以前自己“兵種”復雜,又扛槍打仗又做勤務兵;作有機物研究時,光論文就下載2000篇,粗略看完都要一個月時間。
有了創新工程穩定的經費支持后,包括任天志在內的所領導班子開始靜下心來想些事,既要思考作為農業環保科研的國家隊應該做什么、不做什么,也要關注怎么做事、怎么做好。“研究所已有的資源如何盤活,如何正好圍繞創新工程開展工作?”
“查擺問題,明確優勢,我們自己的學科要凝練,做強優勢。能做強的就做,沒有能力做強的,讓別的研究所做。我們集聚人才,之后從制度層面設計,形成合力,然后完善制度,科學管理。”任天志介紹。
團隊一體化設計思路。“60%的人員參加創新工程,那40%怎么辦?研究所要整體推進,不能把40%放下,這也是和諧社會機制。”任天志說。因此,環保所人員參加的是院所兩級創新工程,要求和考核完全一致,只是績效來源不同。
接下來,全體人員按照科研興趣進行領域的雙向選擇。這時選擇的已經不是哪一個室了,而是把二三十個方向凝練梳理后的3個領域、9個創新團隊。“以前有資源才有人,現在有興趣就有人。”環保所副所長、創新團隊之一環境危害因子風險評估團隊首席科學家周其文說。
這樣一來,不僅凝聚了所里志同道合的人,還吸引了外部單位具有專業優勢的學者。漆新華,來自南開大學的青年教授,現已是養殖業污染防治團隊的骨干專家,開始為所在團隊的學風建設貢獻能量了。
團隊一個首席科學家、一個首席助理配一個客座專家,可以實質性經常合作,一年至少一兩次活動,直接和科學前沿對接。讓各個團隊凝練各自的目標和任務,而研究所調整了學術委員會,為各個團隊把關。
激勵+約束機制怎么辦?環保所一開始也設計了一二百個指標體系,對每個人的每一個工作、每一個環節都作了評價,但是測試了很多次,最后還是不好。“抓大放小,研究所只抓領域團隊,讓團隊來抓個體。這個思路一下子就把我們解放出來了。”任天志說。
創新工程實施對科研人員來說是換湯又換藥。其一,專注出成果,不再亂做科研,團隊之間協同創新,打造領域優勢;其二,崗位管理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能流動,職工思想競爭開放。
“以前是為發表文章、為項目研究,現在是為解決問題研究。”重金屬生態毒理團隊首席科學家劉仲齊說,“思想穩定了,不再為經費發愁,不用老寫項目申報書;主攻方向穩定了,凝練以后研究進度明顯加快,研究水平和解決問題能力都在提升。”
“‘十三五’科技體制改革誰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時候,我們所沒有一個專家心慌的,沒有一個影響工作的,都在踏踏實實按部就班做事。為什么呢?有創新工程的支持。現在各個團隊都在忙工作,這是創新工程最大的好處。”任天志說道。
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得從研究機構該做什么談起。環保所所長任天志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想關注一些事,卻沒有辦法去關注,整個研究所基本上成為雜家,什么事都干。這種現象是大多數科研單位包括大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誰給經費就給誰做什么,爭取到什么項目就做什么,導致了無定位、目標不集中、方向不清楚、雜家多等一系列問題。所里一位研究人員孫約兵笑談,以前自己“兵種”復雜,又扛槍打仗又做勤務兵;作有機物研究時,光論文就下載2000篇,粗略看完都要一個月時間。
有了創新工程穩定的經費支持后,包括任天志在內的所領導班子開始靜下心來想些事,既要思考作為農業環保科研的國家隊應該做什么、不做什么,也要關注怎么做事、怎么做好。“研究所已有的資源如何盤活,如何正好圍繞創新工程開展工作?”
“查擺問題,明確優勢,我們自己的學科要凝練,做強優勢。能做強的就做,沒有能力做強的,讓別的研究所做。我們集聚人才,之后從制度層面設計,形成合力,然后完善制度,科學管理。”任天志介紹。
團隊一體化設計思路。“60%的人員參加創新工程,那40%怎么辦?研究所要整體推進,不能把40%放下,這也是和諧社會機制。”任天志說。因此,環保所人員參加的是院所兩級創新工程,要求和考核完全一致,只是績效來源不同。
接下來,全體人員按照科研興趣進行領域的雙向選擇。這時選擇的已經不是哪一個室了,而是把二三十個方向凝練梳理后的3個領域、9個創新團隊。“以前有資源才有人,現在有興趣就有人。”環保所副所長、創新團隊之一環境危害因子風險評估團隊首席科學家周其文說。
這樣一來,不僅凝聚了所里志同道合的人,還吸引了外部單位具有專業優勢的學者。漆新華,來自南開大學的青年教授,現已是養殖業污染防治團隊的骨干專家,開始為所在團隊的學風建設貢獻能量了。
團隊一個首席科學家、一個首席助理配一個客座專家,可以實質性經常合作,一年至少一兩次活動,直接和科學前沿對接。讓各個團隊凝練各自的目標和任務,而研究所調整了學術委員會,為各個團隊把關。
激勵+約束機制怎么辦?環保所一開始也設計了一二百個指標體系,對每個人的每一個工作、每一個環節都作了評價,但是測試了很多次,最后還是不好。“抓大放小,研究所只抓領域團隊,讓團隊來抓個體。這個思路一下子就把我們解放出來了。”任天志說。
創新工程實施對科研人員來說是換湯又換藥。其一,專注出成果,不再亂做科研,團隊之間協同創新,打造領域優勢;其二,崗位管理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能流動,職工思想競爭開放。
“以前是為發表文章、為項目研究,現在是為解決問題研究。”重金屬生態毒理團隊首席科學家劉仲齊說,“思想穩定了,不再為經費發愁,不用老寫項目申報書;主攻方向穩定了,凝練以后研究進度明顯加快,研究水平和解決問題能力都在提升。”
“‘十三五’科技體制改革誰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時候,我們所沒有一個專家心慌的,沒有一個影響工作的,都在踏踏實實按部就班做事。為什么呢?有創新工程的支持。現在各個團隊都在忙工作,這是創新工程最大的好處。”任天志說道。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