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究竟是個什么單位,能把我最好的學生招過去?”
28歲的辛鳳姣,清華大學博士一畢業,就被中國農科院加工研究所聘為研究員,隨后,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問了這個問題。
加工所,一個在圈子里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竟能把自己學院的優秀學生招攬過去,這不僅是施一公最初的困惑,也令辛鳳姣身邊的人感到不解——辛鳳姣在校讀研期間,深受導師吳嘉煒的賞識,并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3篇論文,其學術前景被十分看好,清華、北大乃至國際上的名校都被認作是與她身價最為匹配的去向。
如今,她“下嫁”加工所一事,讓該所所長戴小楓津津樂道。就是在中國農業科學院2015年工作會議上,戴小楓還當著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的面講了一遍。他說,近年來,加工所廣泛網羅青年人才,“不看年紀看能力”、“不看資歷看實績”,辛鳳姣就是個例子。一步到位讓她擔任團隊首席,成為中國農科院唯一30歲以下的團隊首席。
這樣的破格任用在農科院乃至全國都十分少見,也從某種意義上回答了施一公的那個問題。戴小楓所說的那個網羅青年英才的計劃也漸漸浮出水面,并被科技界所稱道。有人評價這個計劃及計劃背后的管理思路:“這才是符合科研規律的考核。”近日,中國青年報記者實地探訪了加工所,進一步解剖這個人才“逆襲”樣本。
一度是老頭成堆的“火坑”
4年前,加工所的各項指標在中國農科院排倒數前三,是名副其實的“火坑”。新科所長戴小楓到了所里,要來花名冊一看,半天沒吱一聲——
全員73人的加工所,非科研崗位就有40多人,占了半壁江山。“這個單位的主要業務是搞科研,還是搞行政?”
相應的,職工的學歷水平也不令人滿意:近七成是本科生,十幾個碩士生,博士生更是寥寥無幾。而在這些人中,真正學食品科學的人不到1/3,更多的是些和加工所中心工作八竿子打不著的專業。
職工的平均年齡也讓戴小楓吃了一驚:平均年齡50多歲,45歲到60歲之間的人占到六七成。他當時用了“老頭堆”一詞來形容手中的這份花名冊:“年輕人是最有創造性、最有活力的,但我們最缺的恰恰是年輕人!”
隨后,他給這種現象總結為3個“倒掛”——行政與科研倒掛、青年與中老年倒掛、博士生與本科生倒掛。
如今,這一現象已被另一組數據所取代:過去兩年,加工所共引進海內外人才、碩博士畢業生99人,占全所職工總人數的64.7%,其中35歲以下青年人才超過90%,研究生超過96%。此外,在整個農科院系統內開展的創新工程團隊建設中,加工所有1人擔任首席科學家,28人擔任骨干專家,42人擔任研究助理,分別占12.5%、53.8%和77.8%。
這組數字的另一層意思是,在農科院系統幾十個研究所綜合評價中,加工所已經連續兩年居發展速度第1名,人均實力居全院第7名,綜合實力攀升至全院第12名。
在農科院的全年工作會議上,當年這個被人“低看一眼”的研究所,已經占據了典型發言的一席。戴小楓說,加工所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實現跨越發展,依靠的不是常年的積累,有的只是一腔熱血和為國擔當的精神。
這并非虛言。與“僅依靠科學家本人坐冷板凳出大成果”的科研院所不同,加工所近年來的“躍進式”發展,被不少同行認作是一種“從全員思想解放,到體制機制改革,人員激勵到位”的結果。
“挖人計劃”:比誰的人才環境更科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有搭建一個適宜科研的環境,才能吸引到能坐得住冷板凳、出得了大成果的科學家。
戴小楓先是啟動一個看起來“野心勃勃”的“挖人計劃”,發動各方人脈資源,“遍發英雄帖”,并給所里的研究單位下了死命令:唯才是舉,對于不引人、不薦才的團隊實行一票否決,取消一切獎勵的資格。
隨后,他看到了這樣一番景象:所里新組建的傳統食品與裝備研究室,成功從日本引進張泓博士及其團隊,在幾個月內迅速打造了傳統食品與裝備創新團隊,這支年輕的隊伍平均年齡不足35歲。
研究所重點打造的劉陽研究員領銜的生物安全創新團隊,先后從北京大學、中科院引進多名青年才俊充實到團隊中,2012年該團隊成功獲批主持國家973計劃項目。對加工所來說,這是一個“轟動事件”。
一位研究員告訴記者:“這創造了小所、弱所、年輕所也能主持代表我國基礎研究最高水平的973項目的奇跡。”
辛鳳姣也是在同一時間被“挖”到了加工所。她自認為是個敢闖敢拼的人,而這一個性與加工所的環境十分匹配,“這里,的確給了我更大的學術自由”。
戴小楓曾在農科院科技管理局擔任副局長,也因此他對人、財、物管理層面的問題并不陌生。在他看來,“挖人”無非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有崗位、編制,一是給人提供相應的報酬、環境。對加工所來說,前者不是問題,所里編制還遠沒有達到相關部門的限制,關鍵還是后者,這也是一個共性問題:拿什么吸引年輕有為的科技工作者?
就比誰的人才環境更科學。往日里的加工所,留下了“慵懶”、“不務正業”等沉疴舊病,如今,戴小楓開了一劑“向改革要紅利、向管理要效益、向創新要發展”的猛藥——不論資排輩,只要干得好,任何人都會有機會。
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的老規矩必須打破
對于年輕人,機會總是稀缺的,尤其是被尸位素餐的人占著的時候。戴小楓對此看不慣,他想要改變,“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的老規矩必須打破”。
來加工所4年多,戴小楓挖了不少人,也有同事提醒他,“以前每年進兩三個人,現在一年平均進20多個人,會不會出問題?”戴小楓沒有理會,但讓同事沒想到的是,這位所長不僅挖的人多,“攆”的人也不少。
一次“炒魷魚”的事件讓大家見識到了這位所長的魄力。被炒的是一位曾在加工所工作了20多年的老處長,要炒他的人不是所領導,而是同一處室的全體員工,理由就是在其位不謀其政。加工所一位工作人員回憶,事發后,不少人找戴小楓打招呼,“畢竟是老員工,還是中層干部,會不會出問題?”
戴小楓還是把這位處長“開”了,“我們不止一次給他重新上崗應聘的機會,因為這樣的機會對大家都是敞開大門的,條件只有一個,你要能勝任。”
在農科院系統,還流傳著一個說法:每年春節前后,加工所都會舉辦一個別開生面的考評會,每位員工都要上臺展示自己一年來的工作情況,并給自己打分。戴小楓說,到底該打多少分,人人心里都有一桿秤,任何一個在一線干了活兒、出了力的科研人員、管理人員,都不再擔心有人偷奸耍滑,或是暗箱操作了。
更為重要的是,給每類人群打分的尺子并不是“一刀切”的那一把。戴小楓把它分成了應用基礎研究人員、技術和裝備研發人員、產品設計人員,以及管理和服務人員等多個類別。這一分類評價的目的,不只是保證“程序上的公平、科學”,更多的是為了與科研規律相契合,比如,管理人員的工分就是“真金白銀”,被罰了績效,自然是“血淋淋”的,而對科研人員來說,他們更多的是與科研項目攻關目標掛鉤,至于日常科研活動中的小錯誤,則是“允許犯的”。
后來,一位農科院領導來到加工所時說,“感覺加工所人很在狀態。”戴小楓說,這說明改革是合多數人心的,也鼓舞更多的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