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華西牛”肉牛新品種發布會在云南昆明舉行。“華西牛”是歷經43年的雜交改良和持續選育,形成了當前體型外貌一致、生產性能較突出、遺傳性能穩定的專門化肉用牛新品種。該品種的育成打破了當前我國肉牛核心種源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
2021年12月,經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主導培育的“華西牛”獲得國家畜禽新品種證書。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李俊雅研究員介紹,“‘華西牛’既適應我國的牧區、農區以及北方農牧交錯帶,也適應南方草山草坡地區。成年公牛體重達900公斤,成年母牛550公斤以上,屠宰率62.39%,凈肉率53.95%,平均育肥期日增重達1.36公斤,主要生產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華西牛種公牛、種母牛。
當前,我國已成為養牛大國,更是一個牛肉消費大國,每年還需從國外進口200多萬噸牛肉。良種是肉牛業發展的關鍵,是肉牛產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體現。但由于農耕傳統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肉牛育種起步較晚,且自有品種的開發利用率低,肉牛品種和牛肉品質無法滿足多元化的市場消費需求,未能形成完整的良種繁育體系。目前,我國肉牛生產群體中占比65%的西門塔爾牛雜交群體的供種長期依賴國外,核心種源的對外依存度高達70%,制約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指出,“華西牛”是種業翻身仗的代表性成果,是我國大動物育種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取得的標志性成果。在種群性能上,“華西牛”新品種生產性能優異,具有生長速度快,屠宰率、凈肉率高,繁殖性能好,適應面廣等特點,與國外主要品種性能持平;在核心技術上,“華西牛”突破了基因組選擇技術的封鎖,研發了專門化育種芯片,并在育種實踐中應用;在組織機制上,“華西牛”成立了育種聯合會并以實體形式運行,有機整合了育種企業、科研機構等優勢單位力量,加速了選育進展。
華西牛與國外肉用西門塔爾牛的對比圖。
據介紹,未來還將對華西牛持續選育,使其生產性能進一步提高,為我國肉牛主導品種核心種源國產化提供重要保障,滿足肉牛種業內循環需求。李俊雅介紹,根據預計,到2025年,“華西牛”每年可提供進站采精公牛400頭左右,我國肉牛自主供種率將提升到70%。到2027年,每年提供優秀種公牛將達到500頭以上,自主供種率將達到80%,實現核心種源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