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聚焦產業需求、提升黃淮海大豆種業競爭力”為主題的第十五屆黃淮海大豆育種協作網學術年會于3月28日至30日在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成功舉辦。會議由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專業委員會、嘉祥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山東華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濟寧市農科院等單位承辦,來自全國大豆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的專家學者和產業代表參會,共商黃淮海大豆全產業鏈創新發展路徑。
大會開幕式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孫石研究員主持。嘉祥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閆法超致歡迎辭,介紹了嘉祥農業情況及大豆生產和種業發展情況。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專業委員會會長、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吳存祥表示,立足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新階段,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大單產提升及育種創新力度。大豆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從育種源頭到終端市場全鏈條發力,緊跟產業政策,打破環節壁壘,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
黃淮海大豆育種協作網主任盧為國研究員全面總結了協作網年度工作成果。據介紹,2024年黃淮海大豆品種選育取得顯著進展,新審定大豆新品種94個,其中脈育4003、中聯豆5046、中聯豆6024三個轉基因大豆品種通過國家審定,40個品種被遴選為農業農村部和省級主導品種,為黃淮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及品種更新換代提供了產品支撐。配合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個十百千萬”高產創建工程,中黃319、中黃301、鄭1307、華豆40、冀豆17、鄭1825等品種大面積實收畝產超過300公斤,創造了多個高產典型。此外,還建立了一套覆蓋黃淮海全域的品種適應性評價網絡,設置41個多點鑒定測試點、15個適應性觀察點,70家單位提供269個品種參試,通過材料交換育種單位共享150余份抗病、耐逆、高油等特異種質,并基于8省區833份種質完成輪回選擇專用群體的第五輪基因導入,實現了從基因篩選、性狀優化到品種推廣的高效協同體系,為區域大豆遺傳改良和規模化育種提供了系統性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圍繞“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發展戰略”作專題報告,提出通過優化種植模式與品種選育,實現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雙贏。聚焦黃淮海大豆種業全產業鏈協同創新,中國農業大學郭順堂教授、華南農業大學年海教授、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李英慧研究員、山東華亞種業公司董事長錢振亞等產學研三方代表,圍繞大豆資源發掘與遺傳改良、加工品質、大豆產業發展等內容作了精彩的報告,為提升黃淮海大豆產業競爭力提供了可落地的技術方案和合作模式。在青年論壇環節,9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圍繞大豆育種理論、高產栽培技術挖掘及加工技術提升等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為大豆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撐和人才儲備。
本次大會設立圓桌論壇,邀請育種、種業、收儲、加工、管理等部門主體代表,跨界聯動深度剖析黃淮海大豆產業需求和痛點,以“企業需求導向+育種精準供給”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以科技創新破局產業鏈堵點。
黃淮海大豆育種協作網自2009年成立以來,作為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專業委員會的戰略協作平臺,通過構建覆蓋育種、生產、加工的全產業鏈協同創新體系,實現了科研力量從“單打獨斗”向“聯合艦隊”的轉型,不僅深度凝結了黃淮海大豆育種科研力量,還構建了覆蓋技術研發與產業轉化的協作體系,為提升大豆單產和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可復制的區域協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