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草甸退化草地治理技術與示范2020年度成果交流暨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據了解,“北方草甸退化草地治理技術與示范”項目屬于“十三五”“典型脆弱生態系統”重點專項第一批立項項目,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牽頭,負責人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辛曉平介紹,“該項目組集中了領域18個同行機構,重點針對我國草甸和草甸草原生態系統所受干擾強度大、退化機理錯綜復雜、恢復機制及有效治理技術缺乏等問題,從“十三五”規劃有關“美麗中國”、“綠色發展” 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需求出發,著重開展草地退化恢復機理、恢復治理技術、生態產業技術創新應用等三個方面的研究, 創建可復制、可移植、系統性的綜合治理技術及新型生態產業技術,提出草甸退化草地治理的整套技術方案,為我國草牧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牧民穩定增收提供技術支撐。”
辛曉平說,“草甸和草甸草原是中國草原中水分條件最好,生產力最高的草原類型,占溫帶草原的33%,全國草原的14%,草甸和草甸草原大部分分布在內蒙古的東部及東北地區。”
對于草原的健康如何維持?辛曉平進一步解釋,現在生態信息作為“草原翻譯官”,可以將遙感獲取的草原信息、動物信息集成到人類的手上,再反饋給草原,從而更好管理草原。據悉,項目組從2002年開始做數字牧場技術平臺,實現草原的環境、家畜、草地的監測,從而進行草原牧場的優化管理。
據悉,項目主要成果包含構建北方草甸退化草地系統性修復技術體系1套,包括低擾動快速恢復、植被綜合復壯、草地穩定重建、土壤定向修復和土壤肥力培育等草地改良治理技術方法12項,區域生態產業技術5項,集成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松嫩平原和寒地黑土區不同區域退化草地綜合治理技術模式5套。集成我國北方草甸草地資源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的生態產業技術整體方案 1 套。集成以生態草業和畜牧業為核心的產業技術模式3套。搜集評價鄉土種質資源,培育適宜飼草作物新品種(系);培育并通過審定抗逆優質牧草品種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