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科學報]魔鬼還是天使?
——林敏回應“八問主糧轉基因化”
發布時間:2013-08-28
|來源: 《中國科學報》2013年8月28日|作者:賀春祿
編者按:當前,全球經濟和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以轉基因技術為代表的農業前沿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世界農業生產和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另一方面,在轉基因技術及其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各種爭論。
近日,《環球時報》發表某戰略問題專家“八問主糧轉基因化”(以下簡稱“八問”)文章,對轉基因技術安全性提出強烈質疑。那么,轉基因技術到底是魔鬼還是天使?不僅各家媒體眾說不一,科技界內也沒有達成共識。
針對轉基因技術風險、轉基因食品安全、轉基因發展戰略以及轉基因作物進口等公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林敏。
轉基因與傳統雜交育種一脈相承
《中國科學報》:針對此次《環球時報》發表的某戰略問題專家“八問”文章,你有何評價?
林敏:“八問主糧轉基因化”文章,盡管其質疑轉基因的論點與以往相比沒有任何新意,缺乏理性分析,但言辭激烈,矛頭直指轉基因技術、轉基因科技人員和相關主管部門。我們認為,轉基因安全問題本質上還是一個科學問題,轉基因爭論只能本著科學的態度,以事實為依據,才能正本清源,遠離謬誤。
《中國科學報》:“八問”文章提出,由于轉基因打破千萬年來形成的物種縱向遺傳,強行實行基因跨物種橫向轉移,這里既可能蘊含新的機遇,也很可能潛藏巨大風險,你怎么看待這種說法?
林敏:與傳統育種技術比較,轉基因技術是否存在巨大風險需要從以下三個層面來分析。
首先,從科學層面而言,實際上,轉基因技術與傳統雜交育種技術一脈相承,本質上都是通過基因轉移和人工選擇的方式獲得優良性狀。為什么這樣講?因為地球上所有物種起源于同一個祖先,其遺傳物質是DNA,在遺傳上具有實質等同性,這是轉基因的遺傳基礎,也是生物雜交的遺傳基礎。同時也解釋了為什么基因跨物種轉移,甚至從低等生物向高等生物轉移,也能穩定遺傳和表達,因為生命來自于同一個祖先。
其次,從技術層面而言,傳統雜交育種技術也是一種廣義上的轉基因技術,安全不安全關鍵在于選擇什么性狀。轉基因技術是一種中性技術,安全不安全關鍵在于轉什么基因。
培育“不自然品種”,不是始于轉基因技術,而是始于我們目前已廣泛應用的傳統育種技術。譬如馬和驢雜交產出不能生育的雜交后代騾子,其既不同于馬,也不同于驢,遺傳基因發生了許多不為人知的變化;而轉基因技術培育的玉米還是玉米,棉花還是棉花,水稻還是水稻,只不過多了一個或幾個基因而已。
最后,轉基因技術及其產業化的發展歷程表明: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先進生產方式取代落后生產方式,即農耕文明被工業文明取代、工業文明被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文明取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先進的育種技術如轉基因技術取代和補充傳統雜交育種技術,培育出風險更小、更經濟、更環保的作物新品種,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2012年,全球28個國家的1730萬農民種植了1.703億公頃的轉基因作物。從1996年至今,轉基因作物植面積增長了100倍。轉基因技術是人類改良農作物的一種最為有效的技術途徑,被譽為現代農業史上應用最為迅速的作物技術。
歐盟最近的一份官方報告也聲明:“從涵蓋超過25年的時間、涉及500多個獨立研究小組的130多個研究項目得出的主要結論是,生物技術,特別是轉基因技術,其自身并不比常規育種技術風險更大。”
通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可放心食用
《中國科學報》:“八問”文章提出,近年來,有許多科學家經過實驗,證實轉基因食品與腫瘤、不孕不育等數十種疾病具有高度相關性,是否屬實?
林敏:這是一種妖魔化轉基因的老調重彈。事實上,國際衛生組織、國際糧農組織等國際權威機構認為:凡是通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一樣安全,可以放心食用。2011年,全球有75%的人口居住在已經批準種植或進口轉基因作物的59個國家之中,說明目前批準上市的轉基因食品有充分的安全保障。
轉基因技術自問世以來,就備受公眾關注,特別是1996年全球轉基因品種開始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后不久,在國外媒體上就爆出“馬鈴薯試驗大鼠中毒”、“美洲斑蝶死亡”、“墨西哥玉米基因混雜”和“轉基因玉米致癌”等一連串所謂的“轉基因事件”,中國也先后出現過“先玉335玉米致老鼠減少、母豬流產”、“廣西大學生精子活力下降”等虛假報道。這些所謂事件或虛假報道由于缺乏科學依據,最終被科學界和有關國家生物安全管理機構一一否定。
圍繞基因、人才和市場的國際競爭已白熱化
《中國科學報》:“八問”文章認為,在利益驅動下,全國農業科研部門對轉基因項目趨之若鶩,同時還質疑“中國轉基因的積極推動者大都有美國資金和機構培養的背景,不少基因專家在銷售轉基因種子的公司有兼職。這里是否存在一條隱形的利益鏈”?如此尖銳的問題,你怎么看待?
林敏:如果說研究轉基因有利益的話,首先就是國家利益。因為從全球范圍來看,轉基因作物育種技術及其產業在經歷了技術成熟期和產業發展期之后,目前已進入至關重要的、以搶占技術制高點與經濟增長點為目標的戰略機遇期。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認為,如果不加強分子育種技術研究,短則5年,長則10年,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就要落后國際水平。推動轉基因生物品種產業化也已成為我國既定的戰略決策。
2006年,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并于2008年正式啟動。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明確提出“加快推進前沿技術研究,在農業生物技術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搶占現代農業科技制高點”。2013年國務院頒發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生物育種產業列入國家優先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發展我國轉基因技術及其產業,其重要性不亞于我國發展空間技術與研發大飛機,這不是什么利益共同體或科學家的個人私利,而是關系到國家長遠發展和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決策。
我國進口轉基因農產品是國情所迫別無選擇
《中國科學報》:“八問”文章認為,西方轉基因大國一方面堅守絕不對自己主糧搞轉基因的底線,另一方面卻把拿下中國主糧轉基因作為他們的最終戰略目標。在大豆、大米、玉米等主糧上,他們短短幾年便已得手。請問我國為什么要大量進口轉基因大豆等作物?不進口行嗎?
林敏:簡單回答就是八個字,在進口問題上是“國情所迫”,在轉基因問題上是“別無選擇”。
國情所迫就是在現有耕地、水資源供給條件下,所有農產品都靠國內生產實現自給是不可能的。我國現在糧食的自給率總體水平不足90%,食用油自給率降到不足50%,棉花自給率在60%左右。2011年我國進口了大量的玉米、小麥、植物油、棉花、食糖和豬肉等大宗農產品,其中玉米、小麥和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就超過了1250多億斤,還進口了5240多萬噸的大豆。
別無選擇就是在國際糧食市場上,除了美國、阿根廷和巴西等農產品出口大國生產的轉基因農產品外,別無選擇。但盡管如此,中國進口的轉基因食品的批準程序非常嚴格。
以轉基因大豆和玉米為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以及我國香港、臺灣等地,食用了多年后才批準進口。迄今為止,歐盟已經批準了17種轉基因玉米和8種轉基因大豆進口做飼料和食品,中國現在批準可以進口的轉基因玉米只有4種,轉基因大豆只有5種。
轉基因主糧問題其實是一個偽命題,首先什么是“主糧”,概念本身就界定模糊。其次,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絕沒有主糧與非主糧之分。如果轉基因食品真如“八問”文章所言“與腫瘤、不孕不育等數十種疾病是有高度相關性”,主糧不搞轉基因是底線,難道因為是非主糧就可以接受嗎?
轉基因爭論中需要改革開放的心態
《中國科學報》:“八問”文章認為,轉基因作物可能成為殺人不見血的生物武器,且帶來的后果將遠超鴉片戰爭。你如何看待這樣的問題?
林敏: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主旋律。中國與世界各國有合作也有競爭。網上盛傳“轉基因作物是美國設計的危害中華民族的陰謀”,毫無事實根據。其實,到美國市場上看一看,這種陰謀論就不攻自破。美國是世界上轉基因作物的最大生產國,美國種植的86%的玉米、93%的大豆和95%以上的甜菜都是轉基因作物。
世界糧農組織的食物平衡表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出產玉米的68%、大豆的72%以及甜菜的99%用于國內自銷。美國人均豆油攝入量相當于中國人均豆油攝入量的5.7倍;美國人玉米的人均消費相當于中國人的2倍。因此,美國不僅是世界上轉基因作物的最大生產國,也是世界上轉基因食品的最大消費國,而且還是對轉基因食品實行自愿標識制度的國家。
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科學發現永無止境,新生事物層出不窮,但總有那么一部分人,抗拒、恐懼新生事物的出現,百般阻撓新興技術的應用,然而,最終也阻擋不了人類歷史前進的步伐。
不久之前,英國作家、環保活動積極人士馬克·萊納斯在牛津農業會議上發表演講稱,“我很抱歉自己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幫助發動了反對轉基因的運動,在妖魔化這項可以造福環境的重要技術選擇的過程中出了力”。
如前所述,轉基因問題是科學問題,科學問題不怕爭論。但在轉基因爭論問題上,我們需要的是改革開放的心態、全球視野的胸懷與科學求真的精神,而不能以立場代替事實,以謠言混淆是非,以謬誤掩蓋真理。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