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農科院繪制未來15年農業科技路線圖——
[中國青年報]新科技革命前夜 中國人“吃”的問題該咋辦
發布時間:2017-02-13
|來源: 《中國青年報》2017年2月13日|作者:邱晨輝
過了一個農歷新年,歷史的車輪依然不斷向前,科技創新仍是這個時代行進過程中最受矚目的驅動力。哪怕是人們印象里最“土”的農業,也不得不卷入其中。
而近日出臺的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用不小的篇幅聚焦“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事實上,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反復強調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談及農業,與普通大眾息息相關的問題是,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中國農業這一關乎十幾億張嘴吃飯的問題將何去何從?
前不久,中國農業科學院對外發布該院《“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以下稱《規劃》)和《“跨越2030”農業科技發展戰略》(以下稱《戰略》)試圖回答這一問題。
正如農業部原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李家洋院士所說,按部就班地跟蹤國際研發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和建設科技強國的需求,必須緊扣發展、搶抓先機、超前部署、跨越發展。這也是由他牽頭研究未來15年我國農業科技跨越發展戰略的初衷所在。
據介紹,《戰略》是該院組織200多位以中青年科研人員為主體的專家隊伍,分12個學科專題研究組,自2014年起耗時近兩年完成。《戰略》把脈農業科技發展態勢與內外部環境,希望能為未來15年我國農業科技跨越發展描繪一幅路線圖。
科技究竟起多大作用:一多半擔子壓到科學家身上
《戰略》提到,我國農業發展水平主要受農業生產要素投入和農業科技進步影響。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農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尤其是資本要素。不過《戰略》稱,近年來,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的邊際效應遞減,農業生產中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
相應地,由科技帶來的農業經濟增長總體為上升趨勢。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趙芝俊研究員團隊建立了一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模型,經其測算,我國自1988年以來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每個“五年計劃”時期呈現持續升高的趨勢。
具體來看,“八五”到“十二五”期間,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依次為25.36%、32.96%、40.30%、46.64%和54.22%。
這其中,200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首次超過50%。2013年以后,這一比率一直維持在55%以上,2015年達到55.8%。趙芝俊團隊表示,這說明在農業產值增長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已明顯超過其他要素貢獻之和。
這是一個轉折。
李家洋就表示,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以平均每年1%的速度增長,2015年將近56%的比率,表明我國農業增長方式開始進入由傳統要素——土地、勞動力等推動為主轉為以農業科技推動為主的階段。
令人欣喜的同時,這也讓科研人員備感壓力——說白了,其他要素對農業的發展促進作用越來越小,而農業對科技支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一多半的擔子都壓到了科學家身上。
“可以說,科技是提供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是給國民‘搞飯’、給農民‘搞錢’、給農村‘搞綠’的關鍵。”中國農科院科技管理局局長梅旭榮說,“三農”問題是農民增收、農村進步和農業發展的問題。在農業資源吃緊、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下,“三農”的建設越來越依靠農業科技的進步。
那么,農業科技進步究竟包括什么?
根據趙芝俊團隊的說法,除了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技術,還包括農業政策與經濟管理技術,以及農業服務技術的進步。而農業生產技術又包括優良品種推廣、栽培和飼養技術、植物保護技術、機械化技術、低產土壤改良等。
相應地,低產土壤改良、新的經濟體制、生產資料服務等因素貢獻率水平較低,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科技進步的短板。根據該團隊的說法,這些方面將成為下一步提升我國農業科技進步水平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未來15年干5件大事: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在《戰略》中,科學家們對未來要面臨的農業問題有著清晰的認識,并從科技角度開出了“藥方”。梳理起來,共有5大發展問題,可謂未來15年要解決的5件大事。
首當其沖的是“吃飽”問題。盡管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十二連增”,但按照《戰略》的說法,糧食安全仍然面臨諸多挑戰。比如,糧食收儲安全與減損技術、新型的糧倉安全儲量技術與裝具、減損保質保鮮儲藏技術等。
第二件事是“吃好”,即“吃得安全”的問題。根據《戰略》,“食以安為先”的要求愈加迫切,迫切需要依靠科技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遺憾的是,從當前來看,我國食品安全科技儲備、科技平臺建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比如危害來源不明、污染規律不詳、監控技術匱乏、風險評估欠缺、標準依據不足、動植物標準化生產技術缺乏等。
梅旭榮說,未來15年需要農業領域的科學家,依靠科技創新確保“舌尖上的安全”,而這必須有效治理農藥殘留、激素和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生物毒素等問題。
“吃好”還有另一層意思,即“吃得健康”,正如梅旭榮所說,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和對營養健康的關注,對食品品質和營養功能的需求日益增加。不過,長期以來,我國對通過日糧攝取來滿足人類所需營養的研究嚴重滯后,迫切需要加強相關技術突破,來提高全民營養的健康水平。
另外三件大事,分別是確保生態安全、提升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技術裝備水平、推進“互聯網+農業”等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深度融合。這其中的技術裝備水平,很值得一提。
根據《戰略》,目前我國農機裝備種類和性能與國外差距較大,核心技術被發達國家掌握,90%以上的大型農業裝備依靠進口。因此,《戰略》提出,在未來15年,要努力攻克信息感知、決策智控、試驗檢測、精細生產管控等智能化農機裝備技術,研發關鍵部件及多功能作業關鍵裝備。
梅旭榮告訴記者,縱向來看,我國農業科技近10年經歷了跨越式的發展,趕超速度越來越快;但橫向來看,我國農業科技不僅與國際同領域發展仍有差距,同時與我國國內的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的發展速度差距也較大。
比如,放眼世界,智慧農業的發展趨勢正逐漸清晰起來,但目前我國還處于以農業機械為生產手段工具的機械化農業階段。
但眼下是一個機會。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萬建民就提到,當前面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彎道超車”機會,現代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等技術日新月異,并加快向農業領域滲透,不斷催生出新的農業產業,孕育出顛覆性的農業科學技術,一些重要的科學問題和核心關鍵技術已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
他說,我國農業領域的科學家必須搶抓這次機會,成為若干重要領域和重點方向的“開拓者”和“領跑者”,牢牢掌握農業科技競爭主動 權。
作為我國唯一的國立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中國農業科學院對外公布了其目標,明確到“十三五”末期,該院將建成6個以上世界級農業科學中心和30個左右國家級農業科學技術中心,打造173個科技創新卓越團隊,攻克一批產業發展急需的重大技術難題。
這些,不管是在《規劃》還是在《戰略》中都有所體現。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提到,《戰略》不僅是農科院的規劃,更關乎到整個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他希望通過這份《戰略》,給農業科技人一些啟示,一起用盡可能短的時間在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上實現重點跨越。
梅旭榮說,中國農科院還將這一戰略目標體現到資源配置上,比如最實在的經費分配:未來,該院自主經費的80%以上都將面向科學(技術)中心、一流院所的建設。支持卓越團隊的經費則高于一般團隊的50%。
不過,從總體的大盤子來看,這些還是個小數。在《戰略》里,他們提了一條建議,希望到2020年,在整個國家層面,農業科研投入占農業GDP比重可以不低于1.1%。
而近日出臺的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用不小的篇幅聚焦“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事實上,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反復強調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談及農業,與普通大眾息息相關的問題是,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中國農業這一關乎十幾億張嘴吃飯的問題將何去何從?
前不久,中國農業科學院對外發布該院《“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以下稱《規劃》)和《“跨越2030”農業科技發展戰略》(以下稱《戰略》)試圖回答這一問題。
正如農業部原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李家洋院士所說,按部就班地跟蹤國際研發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和建設科技強國的需求,必須緊扣發展、搶抓先機、超前部署、跨越發展。這也是由他牽頭研究未來15年我國農業科技跨越發展戰略的初衷所在。
據介紹,《戰略》是該院組織200多位以中青年科研人員為主體的專家隊伍,分12個學科專題研究組,自2014年起耗時近兩年完成。《戰略》把脈農業科技發展態勢與內外部環境,希望能為未來15年我國農業科技跨越發展描繪一幅路線圖。
科技究竟起多大作用:一多半擔子壓到科學家身上
《戰略》提到,我國農業發展水平主要受農業生產要素投入和農業科技進步影響。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農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尤其是資本要素。不過《戰略》稱,近年來,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的邊際效應遞減,農業生產中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
相應地,由科技帶來的農業經濟增長總體為上升趨勢。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趙芝俊研究員團隊建立了一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模型,經其測算,我國自1988年以來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每個“五年計劃”時期呈現持續升高的趨勢。
具體來看,“八五”到“十二五”期間,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依次為25.36%、32.96%、40.30%、46.64%和54.22%。
這其中,200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首次超過50%。2013年以后,這一比率一直維持在55%以上,2015年達到55.8%。趙芝俊團隊表示,這說明在農業產值增長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已明顯超過其他要素貢獻之和。
這是一個轉折。
李家洋就表示,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以平均每年1%的速度增長,2015年將近56%的比率,表明我國農業增長方式開始進入由傳統要素——土地、勞動力等推動為主轉為以農業科技推動為主的階段。
令人欣喜的同時,這也讓科研人員備感壓力——說白了,其他要素對農業的發展促進作用越來越小,而農業對科技支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一多半的擔子都壓到了科學家身上。
“可以說,科技是提供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是給國民‘搞飯’、給農民‘搞錢’、給農村‘搞綠’的關鍵。”中國農科院科技管理局局長梅旭榮說,“三農”問題是農民增收、農村進步和農業發展的問題。在農業資源吃緊、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下,“三農”的建設越來越依靠農業科技的進步。
那么,農業科技進步究竟包括什么?
根據趙芝俊團隊的說法,除了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技術,還包括農業政策與經濟管理技術,以及農業服務技術的進步。而農業生產技術又包括優良品種推廣、栽培和飼養技術、植物保護技術、機械化技術、低產土壤改良等。
相應地,低產土壤改良、新的經濟體制、生產資料服務等因素貢獻率水平較低,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科技進步的短板。根據該團隊的說法,這些方面將成為下一步提升我國農業科技進步水平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未來15年干5件大事: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在《戰略》中,科學家們對未來要面臨的農業問題有著清晰的認識,并從科技角度開出了“藥方”。梳理起來,共有5大發展問題,可謂未來15年要解決的5件大事。
首當其沖的是“吃飽”問題。盡管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十二連增”,但按照《戰略》的說法,糧食安全仍然面臨諸多挑戰。比如,糧食收儲安全與減損技術、新型的糧倉安全儲量技術與裝具、減損保質保鮮儲藏技術等。
第二件事是“吃好”,即“吃得安全”的問題。根據《戰略》,“食以安為先”的要求愈加迫切,迫切需要依靠科技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遺憾的是,從當前來看,我國食品安全科技儲備、科技平臺建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比如危害來源不明、污染規律不詳、監控技術匱乏、風險評估欠缺、標準依據不足、動植物標準化生產技術缺乏等。
梅旭榮說,未來15年需要農業領域的科學家,依靠科技創新確保“舌尖上的安全”,而這必須有效治理農藥殘留、激素和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生物毒素等問題。
“吃好”還有另一層意思,即“吃得健康”,正如梅旭榮所說,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和對營養健康的關注,對食品品質和營養功能的需求日益增加。不過,長期以來,我國對通過日糧攝取來滿足人類所需營養的研究嚴重滯后,迫切需要加強相關技術突破,來提高全民營養的健康水平。
另外三件大事,分別是確保生態安全、提升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技術裝備水平、推進“互聯網+農業”等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深度融合。這其中的技術裝備水平,很值得一提。
根據《戰略》,目前我國農機裝備種類和性能與國外差距較大,核心技術被發達國家掌握,90%以上的大型農業裝備依靠進口。因此,《戰略》提出,在未來15年,要努力攻克信息感知、決策智控、試驗檢測、精細生產管控等智能化農機裝備技術,研發關鍵部件及多功能作業關鍵裝備。
抓住“彎道超車”機會,扭轉受制于人局面
梅旭榮告訴記者,縱向來看,我國農業科技近10年經歷了跨越式的發展,趕超速度越來越快;但橫向來看,我國農業科技不僅與國際同領域發展仍有差距,同時與我國國內的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的發展速度差距也較大。
比如,放眼世界,智慧農業的發展趨勢正逐漸清晰起來,但目前我國還處于以農業機械為生產手段工具的機械化農業階段。
但眼下是一個機會。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萬建民就提到,當前面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彎道超車”機會,現代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等技術日新月異,并加快向農業領域滲透,不斷催生出新的農業產業,孕育出顛覆性的農業科學技術,一些重要的科學問題和核心關鍵技術已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
他說,我國農業領域的科學家必須搶抓這次機會,成為若干重要領域和重點方向的“開拓者”和“領跑者”,牢牢掌握農業科技競爭主動 權。
作為我國唯一的國立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中國農業科學院對外公布了其目標,明確到“十三五”末期,該院將建成6個以上世界級農業科學中心和30個左右國家級農業科學技術中心,打造173個科技創新卓越團隊,攻克一批產業發展急需的重大技術難題。
這些,不管是在《規劃》還是在《戰略》中都有所體現。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提到,《戰略》不僅是農科院的規劃,更關乎到整個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他希望通過這份《戰略》,給農業科技人一些啟示,一起用盡可能短的時間在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上實現重點跨越。
梅旭榮說,中國農科院還將這一戰略目標體現到資源配置上,比如最實在的經費分配:未來,該院自主經費的80%以上都將面向科學(技術)中心、一流院所的建設。支持卓越團隊的經費則高于一般團隊的50%。
不過,從總體的大盤子來看,這些還是個小數。在《戰略》里,他們提了一條建議,希望到2020年,在整個國家層面,農業科研投入占農業GDP比重可以不低于1.1%。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