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即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這是21世紀以來第19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
今年是我國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重要一年。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鞏固拓展好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并確定了完善監測機制、促進持續增收、加大幫扶支持、推動政策落地等四大重點任務,很好地體現了底線思維、創新思維和重點思維。
明確底線,切實維護和鞏固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成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不僅關系到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的質量,更關系到國家整體戰略的實施。為此,《意見》從三個層面給予了明確。
一是戰略上劃定成為政策底線。為夯實脫貧攻堅偉大成果,中央不斷強化鞏固高度,并最終上升為國家戰略,在設立銜接5年過渡期基礎上,將“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一起并列為“三農”兩條關鍵政策底線,由此看出鞏固成果的歷史分量和時代價值。
二是思維上追求積極主動防御。堅持底線思維,在科學設定最低目標的同時,樹立立足底線、追求高線的積極防御思維。具體地,要持續壓實責任,繼續精準施策,補齊短板,消除風險,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切實防止返貧致貧。
三是行動上牢抓監測基礎工作。建立“點線片面”立體監測體系,精準、高效、及時識別處于返貧風險的群眾,是夯實底線的基礎工作。要借助完善機制、優化流程、互通信息,全面提升監測的信度、效度和速度,形成強有力的“監測—測“點線片面防御—評估”御—防御體系。
抓住關鍵,更多依靠發展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打鐵必須自身硬,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必須實現“三大轉變”:政策目標上由“短平快”向“可持續”轉變,支持方式上由政府“直接性”幫扶向強化市場“競爭性”轉變,群眾面貌上由“等靠要”向“努力干”轉變,重點要抓住三個要害。
一是抓產業,有效推動脫貧地區產業振興。明確脫貧地區產業究竟走特色發展道路還是走規模集聚道路,通過政策撬動、組織創新、機制優化來推動脫貧地區產業補短板、深挖鏈、上水平,最終推動脫貧地區產業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因地制宜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動扶貧項目資產持續發揮效益。
二是抓就業,切實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通過優化聯農帶農機制和傳統幫扶模式,在增加脫貧人口家庭經營性收入的同時,穩定促進工資性收入增長。
三是抓公益,用好公益崗位增加就地增收能力。在就地就近就業上下功夫,巧用保潔員、護林員等,切實解決無法離鄉、無業可扶人員的增收問題,利用“村務員”編織“幸福網”。同時用好“以工代賑”這項傳統工具,實現基礎設施改善和就地增收雙贏。
把握重點,精準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中之重。作為過渡期內規模性返貧的風險點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硬骨頭,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異地搬遷集中安置區是重中之重,需要重點對待。
一是針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打好幫扶組合拳。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堅中之堅,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補齊的重要短板。通過優化設計、統籌資源、創新模式,形成幫扶合力。堅持產業技術與教育醫療“長短結合”,堅持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軟硬結合”,堅持產業振興與信貸保險“內外結合”,共同編織重點幫扶縣的“鄉村振興網”。
二是針對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做好后續安置工作。搬遷群眾是防止規模性返貧的特殊群體,重點通過設施服務、產業就業、權益保障等的持續轉型和全面升級,真正實現搬遷脫貧人口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三是針對后續幫扶政策,落實高質量重點幫扶。進入過渡期后,在堅持“四不摘”政策框架下,要在原有政策基礎之上做針對性動態性調整,重點從底線思維出發,不斷優化并用好東西部協作、結對幫扶、對口支援、用地指標調劑、定點幫扶、小額信貸和消費幫扶等幫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