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山東省嘉祥縣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華亞)基地,“中黃301”“菏育6號”“冀豆17”等大豆品種依次種植,層層“綠浪”下結滿豆莢。這里不但展示了高產高油大豆新品種,而且集成了水肥一體化高效灌溉設備、自動駕駛導航系統、智慧農機管理終端系統等現代農業設施,并配套了大豆單產提升技術模式。這些密密麻麻的大豆植株,是大豆良種聯合攻關十年豐碩成果的一個縮影。9月12日,育種聯合攻關助推高油高產大豆品種培育現場觀摩會在山東嘉祥縣舉行。
記者從觀摩會了解到,自2014年國家大豆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項目啟動,10年來我國大豆良種聯合攻關持續推進、進展良好,尤其在模式創新、機制創新和品種創新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進一步完善性狀鑒定平臺和多點聯合鑒定網絡,開展大豆育種材料重要性狀鑒定、新品系多點評價,優化常規育種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的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培育高油、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帶動了主產區大豆生產發展。2014年至2023年,我國大豆畝產由119公斤提高到132.7公斤,總產由1215.4萬噸增長到2084萬噸。
大豆育種聯合攻關組由蓋鈞鎰院士擔任首席專家,由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遴選優勢科研單位和優勢種業企業,共同組建科企結合的大豆育種攻關聯合體,在基礎性、公益性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開展攻關,加快突破性品種選育,滿足產業迫切需求。國家大豆育種攻關聯合體由67個成員單位組成,包括41所科研機構、9所高等院校和17家企業。
我國有14億多人口,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實現口糧絕對安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大豆油料偏低的自給水平。2023年,我國總產量達到2084萬噸,連續兩年超2000萬噸。但我國對大豆的需求量常年保持在1.1億噸左右,有9000多萬噸的需求量只能依賴進口。
大豆育種聯合攻關組首席專家蓋鈞鎰院士表示,在進口不確定性日益增大的背景下,保障人民油脂與蛋白需求,要緊密圍繞國家產業發展需求,面向大豆主產區,聚焦大豆種業關鍵問題,加快推動大豆與油料種業創新發展。
近年來,大豆育種聯合攻關完善大豆育種材料基因型鑒定平臺和關鍵性狀鑒定平臺,對育種協作網成員單位提供的育種材料開展大豆光溫敏感度、生育期組、花葉病毒病、疫霉根腐病、胞囊線蟲病、灰斑病、灰飛虱、斜紋夜蛾、抗旱、耐鹽、品質等性狀的鑒定,初步篩選出一批高度抗旱、光周期鈍感、高抗大豆斜紋葉蛾、高抗大豆煙粉虱、高抗灰斑病、抗胞囊線蟲的育種材料。2022年以來,鑒定品種(系)數1024份,篩選出128份目標性狀突出的優異材料,同時構建表型性狀數據庫,實現信息共享。
大豆育種聯合攻關構建了大豆商業化育種技術體系,集成基因編輯、轉基因、全基因組選擇等育種新技術、新方法,結合雜交、回交、輪回選擇、輻射誘變、快速育種等技術方法,基于生物大數據,構建大豆分子設計育種技術體系。
為鑒定近年新育成的大豆品系在適宜產區的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抗病性及利用價值,從中篩選出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熟期適宜的新品系參加國家級大豆品種試驗。建立分布在東北春大豆極早熟區、東北春大豆早熟區和中早熟區,黃淮海夏大豆區,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的新品系多點鑒定試驗平臺,參照國家大豆品種區域試驗標準,對育種協作網成員單位選育的新品系進行多年多點性狀鑒定。2022年以來,鑒定品種(系)數1.2萬品種次,篩選出85份高產穩產的優異新品系。
選取高油、抗疫霉根腐病、耐鹽等目標性狀突出的材料作為親本,配制雜交組合16000個,構建規模化育種群體。2022年以來新育成品種產量比當期主栽品種提高3%以上,品質優良,抗大豆花葉病毒病、疫霉根腐病、灰斑病等區域性病害。
針對黃淮海地區種植制度調整及全程機械化作業等生產方式轉變的新形勢,在11個試驗點對20份大豆新品種(系)開展大豆品種麥茬免耕高密度試驗,篩選出中黃114、鄭1825等適合黃淮流域夏大豆區種植的高產、優質、多抗、耐密植大豆新品種。為篩選廣適應大豆品種,設置跨東北、黃淮海、南方三大產區的跨區聯合試驗,對21個大豆新品種(系)進行跨區聯合鑒定,篩選出中黃301、邯豆13等廣適大豆品種。
據介紹,2022年以來,大豆良種聯合攻關團隊共審定251個大豆新品種,其中國審品種89個。新育成品種中高油品種55個,油分含量21.5%-23.4%,高蛋白品種31個,最高達到47.76%。品種適宜種植區域覆蓋我國東北、黃淮海、南方三大主產區。合農85、蒙豆1137、黑農84、齊黃34、鄭1307、中黃301、中豆63等高產、高油、高蛋白、多抗大豆品種正逐漸成為當地的主栽品種,支撐我國大豆單產逐步提升,推動著我國大豆品種新一輪更新換代,育成品種推廣面積占全國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