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國計民生,水是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
我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5%,全國有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資源對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以及農業生產的剛性約束日益增強,水安全在國家總體安全中的位置凸顯。如何做好“水文章”,打好節約用水“組合拳”,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農業節水、非常規水源利用、節水產業發展,是節水的重要領域。《節約用水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后,對這些領域將帶來哪些影響?《民生周刊》記者采訪了中國農科院灌溉所農業水資源優化配置與調控技術團隊首席科學家李平、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紅瑞、水利部節約用水促進中心副處長曹鵬飛。
中國農科院灌溉所農業水資源優化配置與調控技術團隊首席科學家李平:
推進農業水價形成機制落地
目前,我國年農業用水總量穩定在3760億立方米左右,占全國用水總量的62%左右。因此,農業節水對于保障我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提高水資源利用總體效率、強化氣候變化應對能力和保護生態環境有著重大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之一?!稐l例》制定實施的目的在于促進全社會節約用水,保障國家水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條例》明確了節水工作的重要性,強調了節水優先的方針,有助于推動我國農業用水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高效、精準化轉變。
進一步說,《條例》的實施為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和管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村飲水安全提供了政策層面的支撐。其中,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是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水資源配置效率、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利用價格杠桿促進綠色發展、將生態環境成本納入經濟運行成本的重要舉措。
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水利部和農業農村部4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通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已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
可以預見,《條例》的實施將推進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的落地。通過價格杠桿促進節水,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情況下,可保障農田水利工程良性運行;建立與水資源狀況、用水定額等相適應的水價形成機制,包括階梯水價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可通過價格杠桿促進節水;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機制和節水獎勵機制,對節水項目給予補助,有助于激勵節水行為。
此外,《條例》明確國家加快推進農村生活節水,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建設管理和農村飲水安全。通過立法的形式,《條例》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加強農村生活供水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和改造,推廣使用生活節水器具;提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建立與節水成效、農業水價水平、財力狀況相匹配的農業用水精準補貼機制和節水獎勵機制。
這些舉措,無疑都有助于激勵農村地區節水和供水設施改善。在深化農村供水工程建設管理、確保農村飲水安全方面,《條例》將發揮積極作用。鼓勵金融機構提供節水金融服務,加大對節水項目的融資支持,可促進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和改造;鼓勵發展社會化、專業化的節水服務產業,支持節水服務機構提供節水服務,有助于提升農村供水效率;規定監督檢查機制和節水責任制,可確保節水措施得到有效執行。
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條例》通過制定用水定額和管理用水計劃,有助于實現對農業用水的精準控制和高效利用。而鼓勵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的舉措無疑有助于實現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進而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