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組科研人員在生豬養殖場。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供圖
養豬是一個生產要素多、技術環節復雜的行當。綠色、提質、增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應用種種單項技術和成果,更需要對諸多的單項技術成果進行有的放矢的集成創新。
“豬糧安天下”。豬是六畜之首,生豬產業同樣是畜牧業中的支柱產業。盡管我國是養豬大國,豬肉占肉類總產量的62%、占世界豬肉總產量近50%,卻不是養豬強國,養豬業可持續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9月1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2018生豬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協同創新項目現場會在河南駐馬店召開。在前兩年工作的基礎上,今年項目組從影響提質增效的關鍵飼養技術環節入手,繼續開展技術集成與示范,以促進我國豬業的綠色健康發展。
直擊生豬養殖難題
改革開放以來,畜牧業發展成就矚目,但綠色發展提質增效任務仍艱巨。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李金祥指出,“十三五”及至今后轉型升級過程中,我國生豬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資源環境壓力大、生產水平及成本與發達國家尚有較大差距、保供給和提質量壓力并舉、疫病風險與獸藥疫苗減量增效矛盾等多重艱巨任務。
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生豬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協同創新項目組首席科學家張宏福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生豬產業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我國糧食供給安全的主要矛盾是飼料(糧)資源短缺。我國蛋白質飼料嚴重依賴進口,大豆粕90% 以上靠進口大豆加工提供,2017年凈進口量大豆達9540萬噸;加工玉米替代品的進口量達1.3萬噸。
其次,環境壓力加大。農牧結合不緊密,養殖業與種植業“時、空”錯位;養殖業優良糞肥資源成為“糞污”,每年畜禽糞尿及污水總量達38億噸,占農業源COD的96%,是南方水網地區的重要污染源,還對地下水、土壤造成氮、磷富營養化及重金屬污染;《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新修訂《環境保護法》的施行,對規模化養殖環境排放提出了更高的限制性標準;各地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對養殖業提出了嚴峻挑戰。
再次,疫病防控、生物安全形勢復雜。“養防結合、養重于防”“少用藥、慎用苗”的健康養殖理念貫徹不夠,獸藥、疫苗“減負”任務重;各種病毒、細菌及支原體、寄生蟲病原變異快,外來重大疫病的防控難度加大,特別是近來非洲豬瘟對養豬業生產已產生重大沖擊。
最后,人們對畜產品質量安全要求更高。畜禽產品不僅要滿足無抗、綠色基本要求,還要滿足消費者對風味、健康乃至“有機”的高端需求。
提升生豬養殖綠色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強綠色優質生豬產品供給,急需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李金祥介紹,中國農科院自2016年起組織實施了“生豬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以“提質增效”為目標,通過凝練主推技術和集成技術模式示范應用,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先后在河南、河北、廣西、四川等地圍繞集約化豬場開展了項目整體實施成效的應用,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關鍵技術創新
“眾所周知,養豬是一個生產要素多、技術環節復雜的行當。綠色、提質、增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應用種種單項技術和成果,更需要對諸多的單項技術成果進行有的放矢的集成創新。”李金祥表示。
本次現場會上展示了19項主推成果技術,涵蓋生豬全產業鏈的主要環節,包括種群優化、生豬全周期精準營養與飼料配制、精準飼喂、無抗飼料與飼養、高效與智能化管理、豬場生物安全管理與疾病防控、節能設施工藝、營養減排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屠宰加工與品牌豬肉等。
如仔豬營養與飼料調控綜合技術。在長期科研生產實踐中,張宏福發現,現代豬品種生產性能大幅度提高,仔豬提前補飼和斷奶成為關鍵技術環節,“但是仔豬斷奶應激嚴重,生長遲緩,腹瀉率、死亡率高”。
不僅如此,他補充道,我國缺乏配制仔豬飼料的乳制品等原料,使用血漿蛋白粉、腸膜蛋白粉等動物源性蛋白飼料造成嚴重的生物安全危害。除此之外,國內仔豬飼料市場一度被外資企業壟斷,嚴重制約內資企業的發展。
因此,張宏福聯合多家科研院所、一線企業,研發了以維護腸道健康與減少環境排放為核心的仔豬營養與飼料調控綜合技術。該技術通過氨基酸平衡、低蛋白日糧、微生態制劑與優化酶制劑等方法手段實現維護微生態平衡、促進免疫機能發育,減少環境氮、銅與鋅的排放。
張宏福介紹,“通過該項技術,21~65日齡仔豬增重提高3.5~3.8kg,腹瀉率降低65%~80%,育成數增加2.1~2.3頭/窩,減少仔豬用藥85%以上,重金屬元素排放量減少75%,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三贏。”
再如,針對示范基地河南駐馬店當地花生為主要種植作物的特色,項目單位河南省農科院展示了“資源循環、生態發展”的花生副產物利用新技術。李紹鈺研究員介紹,團隊開發出育肥豬花生粕專用預混料。應用該預混料使用花生粕50~80kg替代5%豆粕、80~110kg替代10%的豆粕,不影響育肥豬的生產性能。每噸育肥豬飼料成本節約20元。
這不僅實現了花生副產物的就地消化,促進了產銷融合,而且減少了對豆粕的依賴,降低了花生秸稈廢棄對環境的污染。
接地氣的示范
該項目是由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牽頭,組織中國農科院相關研究所15個創新團隊及5個地方研究所、4所大學和23家國內優勢企業參加的,用以對生豬全產業鏈提質增效“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開展協同創新。
張宏福介紹,項目組在重點發展區、約束發展區、潛力增長區和適度發展區分別部署了17個示范基地,集成應用近20項技術成果,形成了適用于不同區域、不同養殖規模和生產模式的良種繁育、綠色高效飼料、疾病防控與獸藥疫苗減負、糞尿資源化利用、豬肉加工增值、養殖屠宰全程追溯、種養循環等7套技術模式。
項目實施兩年來,在全國重點養殖區和潛力發展區初步建立了提質增效技術模式2 套,提高生豬耗料增重比降低0.15左右;飼料中抗生素使用量減少70%以上;生豬糞肥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節本增效約10億元。
不僅如此,項目還切實推動了示范基地駐馬店“200萬頭無抗生豬入滬工程”,以及駐馬店市無抗優質豬肉品牌的打造。
河南是生豬生產大省,也是全國生豬產業發展重點發展區,2017年出欄生豬6220萬頭。駐馬店則是河南省生豬產業第一大市,2016年出欄生豬800多萬頭。
駐馬店市畜牧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各種規模生產、組織模式齊頭并進,企業積極性高,政府重視,把養豬大市轉變成養豬強市的技術需求急迫。
張宏福表示,科技創新成果要適應行業發展,才能轉化為先進生產力。為此,農業科研提檔升級要“實”。科技創新成果不能僅僅滿足于或停留在發表幾篇論文、在實驗室作幾個演示,或只在少數部門得到應用,要盡可能地向企業、向行業、向社會擴散。
“將科技成果社會化,更及時高效地轉化為先進生產力,需要科學家走出實驗室,走進企業,真正走到一線現場去,更為‘接地氣’地同實際生產進行對接,推動行業發展創新。”他說道。
李金祥評價道,該項目不僅是一個科技接地、舉措創新落地的項目,也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農科院建院60周年賀信中提出的“三個面向”“兩個一流”和“一個整體躍升”指示精神的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