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面向市場,讓科研產品價值更高
王漢中給人印象是笑容常掛在臉上,非常親切。作為中國農科院副院長,他有很多行政事務纏身,作為我國油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他的團隊集成了九大核心技術讓油菜生產節本增效,近日,他又當選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當選院士意味著什么,“我可以一心一意搞科研了。”王漢中笑著說。
80年代就讀于華中農業大學,師從于我國著名的作物遺傳育種學家和農業教育家、中國油菜遺傳育種學奠基人劉后利老師,從本科就開始了油菜研究。1990年分配到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工作。多年來,他主持選育的中油雜系列油菜品種,為農民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中油雜1號”,2000年成為全國當時唯一通過國審且品質符合國際雙低的優質雜交油菜品種;中油雜3號,曾獲得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一等獎,且通過國家審定;中油雜4號,在全國示范推廣超過1000萬畝;中雙8號在全國推廣面積超過了1300萬畝;中雙9號,以其“高產、高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高抗倒、高含油量、餅粕高蛋白質、低芥酸、低硫苷的全面優勢,在整個長江流域和黃淮主產區大面積推廣。
2006年,王漢中團隊用一種聚合育種、誘變技術和小孢子培養相結合的新方法,在世界上首次選育出一種“特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系。檢測顯示,其種子含油量高達54.72%%。比國際上報道的甘藍型油菜含油量的最高紀錄提高了近2個百分點。這種油菜新品系被命名為“中油-0361”,“中油-0361”是創造世紀記錄的“特油”油菜品種。據估算,由王漢中主持選育的油菜新品種族群,累計推廣面積超過6500萬畝,覆蓋了黃淮以南大半個中國,為社會創經濟效益12億余元。
“育種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有廣泛的種質資源,對植物生長過程中性狀的熟悉,要有一整套的育種技術以及心中有數的育種思路,這幾項缺一不可。”王漢中說。近幾年來,他的育種圍繞著高產品種,已經經過了多次試錯,多次調整思路,要實現作物的產量大跨越,并不容易。
怎樣才能做好科研?他說,要勤于思考,善于學習,在這個基礎上要勇于創新,不唯權威,敢于挑戰權威。而農業科研又有其特殊性,科研人員要像農民那樣經常下地,必須要踏實肯吃苦。
院士的頭銜,對于科研人員來說,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最高的學術稱號,王漢中開玩笑說,我再也不用考慮評職稱的問題,可以專心搞科研了。這也確實是困擾著很多中青年科研人員的一個問題,科研需要一心一意,但另一邊職稱、獎項、課題又直接和待遇掛鉤,王漢中會告訴團隊的科研人員,要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的產業發展方向統一起來,為國家、社會創造價值,創造財富,個人的價值和財富也能在其中得到實現。
近幾年來,王漢中的科研思路也有所轉變,一方面在高產品種育種上需求突破,另一方面,他希望面向消費市場,讓科研產品創造更大的價值。“過去我們主要是服務于農民的增產增收,服務于產業的升級進步,而現在,我們要探索轉變消費者的觀念,通過科研產品創新,引領新消費。”王漢中說。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