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探索農業科研新機制
“原來做科研,經費沒保障,很多時間耗費在寫材料、爭經費上。科研組織模式改變后,我們終于可以全身心地做科研了。”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張德權對記者感慨道。
2013年1月,中國農科院啟動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工程實施一年來,中國農科院針對農業科研發展現狀,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農業科研機制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農業科研有規律,機制創新迫在眉睫
農業科研機制為什么要創新?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解釋說:“與其他領域的科學研究相比,農業科研有自己的規律,周期長、投入多、見效慢,而原有的一些科研機制并不能完全適應農業科研的要求,有些甚至還成為了農業科技創新的制約因素。”
據中國農科院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如今科研項目已成為制約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的一大因素,這首先就體現在“科研項目在不同學科群之間分布不平衡”。相關數據表明:作物、畜牧、獸醫和資源與環境4個學科集群在研項目數約占中國農科院科技項目總數的67%,而其他學科所占比例則少之又少。
與此同時,一些科研項目短期行為突出,缺乏長期穩定性,并不符合農業科研的規律。據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唐華俊介紹,目前我國主要科技計劃管理模式還是以短平快項目為主,平均資助周期為2~3年,最長的資助周期才5年,短期行為較為突出,難以適應農業科研工作的長周期性特點,這就造成科研人員的科研活動跟著項目走,研究方向難以穩定,循序深入,很難形成研究積累和重大突破。
而科技項目來源渠道多、重復申請和重復立項、經費支持強度不夠、科技項目資源縱深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也被列為制約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的因素。“作為農業科研的國家隊,通過創新工程來探索農業科研新機制,迫在眉睫。”唐華俊加重語氣說。
重組學科建團隊,讓項目告別“小散亂”
那么,科研機制該如何創新?中國農科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首先瞄準了學科體系,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科技發展前沿,遵循農業科技發展規律,構建以“學科集群—學科領域—研究方向”為基本構架的學科體系,共設立8大學科集群,130個左右學科領域,300個左右研究方向。
“有了全院的學科體系布局,各個研究所認真凝練重點學科方向,一個研究方向組建一個科研團隊,選拔優秀科研人員進團隊,先后遴選出22個研究所及其193個科研團隊進入創新工程試點。”據唐華俊介紹,第一批試點的11個研究所由原來的324個課題組,整合組建為136個科研團隊,最為突出的是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在原先52個課題組的基礎上組建了13個科研團隊,資源區劃所由原先的45個課題組整合成12個團隊。
對于變革帶來的變化,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頗有體會:“原來我們所定位不明確,申請的都是小項目,碰到什么就研究什么。研究的不是小雜糧、小綠豆,就是小紅豆、小蕎麥,并沒有肩負起一個國家隊應有的責任,越干越邊緣化。而現在,我們科研目標明確了,大家也都更有干勁了。”
“新型學科體系的構建,尤其是根據研究方向組建科研團隊,打破了之前過度競爭,方向不穩的小課題組的科研組織方式,使我們的科研項目徹底告別了因為‘小散亂’而不符合農業科研規律的局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張友軍如是說。
經費穩定有保障,科研攻關更加安心
學科體系建立了,創新團隊選出來了,中國農科院還對遴選出來的科研團隊實施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方式,從而探索建立穩定支持長期科研攻關的新型科研組織方式。
據介紹,在財政部、農業部的支持下,中國農科院對遴選出來的團隊按其穩定科研所需經費的60%穩定長期支持,剩余的40%的經費鼓勵科研團隊通過競爭性渠道獲取,形成穩定支持與適度競爭相結合的支持模式。目前,第一批112個科研團隊2013年的經費已經批復到位。在經費穩定支持的情況下,各個創新團隊可以按照國家農業產業需求和科技前沿開展長期的科技攻關,也可以進行自由科學探索。
“有了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持,不僅能幫助我們引進優秀人才,也讓我們的科研人員不再為課題經費發愁,再也不用把時間耗費在寫材料和爭經費上了,我們做科研更用心、更安心、更全心,也更省心了。”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李奎感慨道。據中國農科院調查統計顯示,原來各研究所科研人員用于科學研究的時間占全部工作時間的平均比例僅為51%,其余時間都在寫材料、爭經費、等驗收。
事實上,創新不僅體現在對以團隊為基礎的經費的長期穩定支持上,唐華俊告訴記者,在經費的使用上,中國農科院也有新的打算:“科研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和未知性,不可能全部按照預算一一落實。因此,我們在創新工程中,加強了研究所所長的‘法人’責任,讓所長對經費進行靈活管理,試圖打破之前的課題組長制,讓預算執行更加體現科研的規律。”(本報記者 吳佩)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