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脫貧要求,年人均收入達到國家規定的脫貧標準,且有穩定、可持續收入,貧困家庭才算脫貧,才可退檔。但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有些貧困家庭通過扶貧救助,當年雖已達到脫貧線,卻沒有穩定、可持續的收入,當地政府也把他們列入已脫貧范圍。
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姜文來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提出,在脫貧攻堅戰中如何使國家的各項扶貧政策真正落實到位,把握好脫貧質量關非常關鍵,要讓貧困家庭真正脫貧,脫的是真貧。
一個也不落下
中國經濟時報: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讓全體人民分享改革成果,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下一個家庭,不落下一個人。您認為目前我國脫貧攻堅還有哪些難點需要突破?
姜文來:近年來我國精準脫貧取得了決定性進展,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可以說創造了世界扶貧史的奇跡。“中國特色的脫貧”模式,為其他貧困國家脫貧提供了經驗,貢獻了中國的智慧。
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農村還有4300多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任務還很艱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挑戰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脫貧基礎更加薄弱。當前,我國尚未脫貧人口大多是條件較差、基礎較弱、貧困程度較深地區,這些自然因素制約了脫貧攻堅的效果,在短時間內改變難度很大。二是脫貧攻堅產業選擇難。脫貧人口在選擇產業上面臨很大的困境,效益高、可持續發展強的產業難以找到,小的脫貧項目解決不了長遠的脫貧問題。三是脫貧內生力不足。部分脫貧人口“不是我自己要脫貧,是你要我脫貧”的思想作怪,缺乏脫貧的志氣,等靠要的思想較重。
中國經濟時報:到2020年底實現貧困人口徹底脫貧,成了地方政府的硬任務,一些地方為了完成任務,可能存在虛假脫貧、玩數字游戲、強迫貧困戶簽字等情況,應如何防止這些現象的發生?
姜文來:脫貧攻堅到了最關鍵的“攻堅戰”的時候,如何落實地方政府的責任,不落下一個家庭,不落下一個人,既考驗地方政府的智慧,也考驗中央政府管理和執政能力。
從總的情況來看,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脫貧攻堅上下了大力氣,是實實在在的真扶貧,為脫貧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世界脫貧的典范。但也不可否認,個別地區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還存在虛假脫貧、玩數字游戲、強迫貧困戶簽字等情況,盡管是少數,但影響極壞,對國家實施脫貧攻堅戰略抹了黑,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果斷措施堅決制止。
首先,樹立實事求是的扶貧觀。對扶貧干部進行思想教育,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樹立實事求是光榮、弄虛作假可恥的榮辱觀,從思想深處根絕作假行為。
其次,建立脫貧攻堅獎懲機制。對于實事求是真扶貧,確實是因為扶貧難度大已經付出最大努力但仍沒有達到扶貧目標的,實行適當的“寬容”。對于弄虛作假,搞假扶貧達到目標的進行懲罰,追究相關領導責任。
第三,發揮多渠道監督作用。充分利用傳統媒體、新媒體監督作用,對弄虛作假的扶貧進行曝光,將其攤在陽光下。同時,嚴格保護舉報者信息,鼓勵舉報,對于舉報的或者媒體報道的事件,件件落實有結果。
第四,建立暗訪制度。在不增加地方政府負擔的情況下,建立脫貧攻堅暗訪制度,對地方政府脫貧攻堅工作進行暗訪,掌握真實情況,去除脫貧攻堅的“水分”。
怎樣才能做到真脫貧、脫真貧
中國經濟時報:怎樣才能做到真脫貧、脫真貧?對于一些沒有生活自理和就業能力的家庭和人群,政府是否應該一直兜底?
姜文來:脫貧攻堅過程中真脫貧、脫真貧一直是一個大問題。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地區群眾爭當貧困戶現象突出,部分群眾將貧困戶的扶植政策視為“發家致富”的重要手段,想充分享受。因此,將要脫貧的群眾真正地甄別出來,把好甄別關,成了脫貧攻堅的首要任務。
首先,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要充分發揮群眾相互監督的作用。同時,政府也要負起必要的“核查”任務,如發現其弄虛作假,立即取消貧困戶的資格,將真要扶貧的貧困戶確定好。
確定是否真脫貧,還要看其是否有穩定的可持續收入來源。評估貧困戶真實的收入來源,看其是否有可持續性。要將可持續性列入真脫貧的評估范疇,并作為一項重要原則。
對于貧困戶來說,是否有一個穩定的可持續產業,如果產業興旺有前景,現實收入可觀,達到脫貧標準,是判斷真脫貧的標準。當然,真脫貧還要靠“智”,只靠“輸血”不行,看是否有“造血”功能,能“造血”并且能達到脫貧標準,才達到了真脫貧,將“造血”功能作為一個衡量標準是未來脫貧攻堅評估的重要問題。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對于一些沒有生活自理和就業能力的家庭和人群,政府應該采取特殊政策,將其納入兜底范圍,進行特殊的扶持。這體現了國家不落下一個人,不落下一個家庭的脫貧攻堅目標,讓其充分分享改革成果,溫暖每一個人和家庭。當然,也建議這部分人因地制宜力所能及地承擔部分社會責任,回報社會對其的關愛。
同時還要注意到,一些脫貧的人口因生病、市場等諸多因素重新返貧,這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對于返貧的脫貧人口,要將其重新納入脫貧人口攻堅范圍進行再次攻堅;對其返貧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為其尋找可持續的脫貧項目。對于攻堅期內脫貧人口不脫政策,讓其繼續享受原來的政策優惠,增加其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