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12月6日,記者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河北金沙河面業集團看到,科技讓傳統與現代完美對接,日產45噸掛面生產線實現了小麥收購、倉儲、制粉、制面、包裝、儲運一體化和生產過程自動化,不僅能向市場提供更多質量穩定、消費安全、食用方便的產品,還為傳統食品加工業轉型升級、提升現代化水平提供了示范模式。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魏益民教授介紹,掛面生產關鍵技術與設備研發課題依托現代農業(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由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河北金沙河面業集團、山東江瀧面條機械研究所、青島海科佳電子設備制造有限公司、河南東方食品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完成,通過技術創新、設備創新和工藝創新,設計了原糧質量自動檢測、分級儲存工序,建成了原糧自動檢測分級系統,建立了企業產品質量控制技術和產品質量內控標準,創新了連續真空和面技術和節能降耗干燥技術,篩選出了掛面專用小麥、專用粉質量控制指標,實現了原糧質量、面粉質量、掛面質量在線或準在線監測。同時在國際上首次設計和制造出了連續真空和面機、掛面干燥雙排柔性上架設備、掛面自動送料和分料包裝設備等;在國內首次設計和制造出了日產25噸面片自動化生產成套設備,開發了面片、雜糧面片和雜糧掛面等3個系列12種新產品。該課題先后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42項。
河北金沙河面業集團董事長魏海金對記者說,公司從2007年起與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開展技術合作,經過6年的關鍵技術開發與設備集成,新建成的掛面生產線使掛面抗彎強度提高了50.8%,生產落面率每噸降低到3公斤以下,雜糧添加量提高了15個百分點,每噸掛面節煤約30公斤。該項技術如果能在行業內1/3的企業推廣,按每噸煤400元的價格計算,可節煤4.66萬噸,節本1864萬元;可節約面粉4667噸,節本1867萬元;節約的面粉可供3萬余人1年的主食消費。
由農業部組織,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任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陳君石任副組長的鑒定委員會認為,該項目通過產學研緊密結合,探索出了掛面加工業現代化改造的范例,對傳統食品工業現代化改造具有借鑒意義;項目技術、設備、工藝和生產線設計具有自有知識產權、技術創新水平高;關鍵技術和核心設備創新性突出,項目整體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生產線增效、節能和降損效果顯著,應用價值十分突出,應加快在掛面行業和傳統食品行業推廣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