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到2020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將擴大到1億畝,主食消費占三成
[人民日報]馬鈴薯主食化,是近還是遠?
發布時間:2016-03-23
|來源: 《人民日報》2016年03月20日|作者:馮華 王浩
小小“土豆君”,火了又再火。農業部日前公布《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因此,這份《指導意見》一發布,又在社會上引發熱議。馬鈴薯,本是餐桌上的家常菜,醋熘土豆絲、地三鮮、土豆燉牛肉……這些年,我們吃過多少土豆,恐怕數也數不清。不少人心存疑惑,為啥要提倡馬鈴薯主食開發,是糧食不夠吃了嗎?馬鈴薯作主食,怎么個吃法?馬鈴薯產業開發,又該怎么推進?
從“副食”到“主食”,馬鈴薯憑什么“逆襲”?
“馬鈴薯主食開發,并不是讓大家直接把馬鈴薯當成主食吃。”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解釋,馬鈴薯主食開發,就是用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實現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系列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
讓習慣當菜吃的土豆當干糧,是糧食不夠吃了嗎?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我國糧食已連續12年豐收,推行馬鈴薯主食開發,并不意味三大口糧出現短缺。但從供給側結構來看,口糧出現‘三量齊增’現象,特別是玉米去庫存壓力大,因此要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從需求側結構來看,隨著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升,追求營養健康成為消費趨勢,而農產品市場結構又比較單一。因此,把馬鈴薯納入主食大家庭,有助于推進農業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有效對接。”
此外,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還有利于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種植起來更為容易。
那么,為什么選中了馬鈴薯做主食?
食物史證明了馬鈴薯是適合人類需求的主食。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說,在歐美等國,馬鈴薯作為主食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就中國而言,在西北的陜西、寧夏部分地區,東北部分地區,馬鈴薯已經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隨著經濟發展,消費需求日漸多元,為了順應這種趨勢,我們應不斷實現主食的多元化,在全國范圍推廣馬鈴薯主食。
最令人心動的,是馬鈴薯的營養價值。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小虎說,通過檢測發現,馬鈴薯主食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7類營養物質,還填補了日常主食中缺乏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100克的馬鈴薯中維生素的含量相當于7個蘋果的含量,或者是一個半西紅柿的含量,鉀的含量相當于兩根香蕉。
從事馬鈴薯育種及產業開發的希森集團董事長梁希森告訴記者:“部隊吃的壓縮餅干99%都是馬鈴薯全粉,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食物也是由馬鈴薯全粉加工成的,馬鈴薯全粉的營養價值可見一斑。”
王小虎說,項目組在內蒙古的實驗表明,堅持食用馬鈴薯全粉占比30%的饅頭,人體中的血糖、血脂和胰島素等指標更健康。
馬鈴薯饅頭,何時能吃上?
“光聽新聞上說馬鈴薯主食化,可是在超市里也沒見過馬鈴薯饅頭,在哪兒能買到?”說起馬鈴薯主食化,正在超市采購食品的北京市民王阿姨很好奇。
“馬鈴薯全粉營養價值比較高,一般全粉含量在20%—30%的馬鈴薯饅頭就很好吃。”梁希森說,希森集團去年6月開始工廠化生產馬鈴薯饅頭,當地普通饅頭0.5元一個,馬鈴薯饅頭1元一個,產品供不應求,還大量銷售到天津、濟南等地,北京市場也在慢慢開拓中。
不只是饅頭,在中國農科院舉行的馬鈴薯產業開發高層研討暨成果發布會上,現場陳列了6大類154種馬鈴薯主食產品,除了饅頭、面條這些大眾型主食,還有入口即化的豆沙糕,造型別致的菊花餅,精巧美味的曲奇餅干……美味的口感,讓品嘗者贊不絕口。
“以馬鈴薯粉占比40%的主食產品為例,未來10年,以20%的速度推進,馬鈴薯傳統主食產品的消費能力可達2000萬噸左右,休閑型產品的消費能力能達800萬噸左右。”王小虎說,馬鈴薯產品市場將是一片廣闊“藍海”。
“加快推進馬鈴薯產業化勢在必行。”余欣榮說,馬鈴薯產業化取得階段性進展,但要滿足潛力巨大的市場,還需要從各環節入手,不斷加快產業化步伐。
“育種創新還需加強,尤其是適宜主食加工的馬鈴薯品種選育工作。”戴小楓說,馬鈴薯因為產地、品種的不同,淀粉等干物質含量有明顯的區別。比如山東產區的一些品種畝產可達3—4噸,但淀粉含量較低,出粉率低;相反,淀粉含量較高的甘肅“一點紅”,出粉率高,但畝產量卻僅有1—1.5噸。專家表示,如何培育出高產且高淀粉含量的品種是產業開發的另一關鍵。
王小虎介紹,農科院構建了245個馬鈴薯品種的基礎信息數據庫,確定馬鈴薯的篩選體系。共篩選出4個生態區的18個適宜主食開發的品種,加快破解這一難題。
“加工難題亟須破解。”戴小楓認為,全粉加工環節面臨兩大難題。一是企業力量薄弱,產能較低。目前全國只有8萬噸的產能,而且實際開工率不到一半。二是生產成本偏高。“以熟粉來說,面粉每噸成本為4000元,馬鈴薯全粉每噸需要1萬—1.2萬元。如何解決成本偏高的問題將是今后的重點。”
“主食產品要更加豐富。”余欣榮說,企業能夠靈敏地發掘市場需求,創新出更加多樣的馬鈴薯主食產品。據了解,馬鈴薯饅頭已在京津冀600多家超市銷售,但要滿足不同區域的飲食習慣,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還需要企業加大創新產品的力度。
馬鈴薯產業化,不會與三大主糧爭地
我國耕地面積有限,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大力推行馬鈴薯產業化,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會不會形成與三大主糧爭地搶水的局面?
“推廣馬鈴薯產業,不會與三大谷物搶水爭地。”曾衍德說,利用南方冬閑田、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和華北地下水超采區,因地制宜擴大馬鈴薯生產,力爭形成馬鈴薯與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局面。
“增加馬鈴薯種植面積,正好與調整種植結構相契合。”曾衍德說,當下玉米產能過剩,過去12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了2億多畝,其中“鐮刀彎”區域就占了近四成。未來,“鐮刀彎”地區可以增加需水量少、產量相對較高的馬鈴薯種植面積。
馬鈴薯產業化,更應該有重點地梯次推進。余欣榮說,未來將按照“一個主中心、七個次中心”的整體布局推進。作為主中心的北京,將成為馬鈴薯產品研發技術中心,形成一批引領性的產品配方和加工工藝。梯次推進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和西北區域馬鈴薯開發,培育消費群體,拓展消費市場,并根據區域消費習慣,開發具有區域特色的馬鈴薯產品,滿足消費需求。
馬鈴薯生產扶持政策還需逐漸落地。曾衍德介紹,有關部門將完善馬鈴薯生產扶持政策,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鼓勵各地對馬鈴薯加工企業實行用地、電、水、氣等價格優惠。加大對馬鈴薯生產的投入,支持種薯生產、貯藏設施建設、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市場與信息服務等環節。積極探索馬鈴薯產業信貸保障和保險機制,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對馬鈴薯主食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增加授信額度,實行優惠利率。
“但財政資金投入只是起引導作用。”戴小楓表示,馬鈴薯產業開發涉及科研、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多環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充分發揮企業的帶動和示范作用,開展主食開發技術模式攻關,改進和完善主糧化加工工藝,搞好主糧化消費引導,才能真正讓馬鈴薯成為百姓餐桌上的主食。
因此,這份《指導意見》一發布,又在社會上引發熱議。馬鈴薯,本是餐桌上的家常菜,醋熘土豆絲、地三鮮、土豆燉牛肉……這些年,我們吃過多少土豆,恐怕數也數不清。不少人心存疑惑,為啥要提倡馬鈴薯主食開發,是糧食不夠吃了嗎?馬鈴薯作主食,怎么個吃法?馬鈴薯產業開發,又該怎么推進?
從“副食”到“主食”,馬鈴薯憑什么“逆襲”?
“馬鈴薯主食開發,并不是讓大家直接把馬鈴薯當成主食吃。”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解釋,馬鈴薯主食開發,就是用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實現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系列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
讓習慣當菜吃的土豆當干糧,是糧食不夠吃了嗎?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我國糧食已連續12年豐收,推行馬鈴薯主食開發,并不意味三大口糧出現短缺。但從供給側結構來看,口糧出現‘三量齊增’現象,特別是玉米去庫存壓力大,因此要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從需求側結構來看,隨著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升,追求營養健康成為消費趨勢,而農產品市場結構又比較單一。因此,把馬鈴薯納入主食大家庭,有助于推進農業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有效對接。”
此外,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還有利于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種植起來更為容易。
那么,為什么選中了馬鈴薯做主食?
食物史證明了馬鈴薯是適合人類需求的主食。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說,在歐美等國,馬鈴薯作為主食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就中國而言,在西北的陜西、寧夏部分地區,東北部分地區,馬鈴薯已經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隨著經濟發展,消費需求日漸多元,為了順應這種趨勢,我們應不斷實現主食的多元化,在全國范圍推廣馬鈴薯主食。
最令人心動的,是馬鈴薯的營養價值。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小虎說,通過檢測發現,馬鈴薯主食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7類營養物質,還填補了日常主食中缺乏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100克的馬鈴薯中維生素的含量相當于7個蘋果的含量,或者是一個半西紅柿的含量,鉀的含量相當于兩根香蕉。
從事馬鈴薯育種及產業開發的希森集團董事長梁希森告訴記者:“部隊吃的壓縮餅干99%都是馬鈴薯全粉,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食物也是由馬鈴薯全粉加工成的,馬鈴薯全粉的營養價值可見一斑。”
王小虎說,項目組在內蒙古的實驗表明,堅持食用馬鈴薯全粉占比30%的饅頭,人體中的血糖、血脂和胰島素等指標更健康。
馬鈴薯饅頭,何時能吃上?
“光聽新聞上說馬鈴薯主食化,可是在超市里也沒見過馬鈴薯饅頭,在哪兒能買到?”說起馬鈴薯主食化,正在超市采購食品的北京市民王阿姨很好奇。
“馬鈴薯全粉營養價值比較高,一般全粉含量在20%—30%的馬鈴薯饅頭就很好吃。”梁希森說,希森集團去年6月開始工廠化生產馬鈴薯饅頭,當地普通饅頭0.5元一個,馬鈴薯饅頭1元一個,產品供不應求,還大量銷售到天津、濟南等地,北京市場也在慢慢開拓中。
不只是饅頭,在中國農科院舉行的馬鈴薯產業開發高層研討暨成果發布會上,現場陳列了6大類154種馬鈴薯主食產品,除了饅頭、面條這些大眾型主食,還有入口即化的豆沙糕,造型別致的菊花餅,精巧美味的曲奇餅干……美味的口感,讓品嘗者贊不絕口。
“以馬鈴薯粉占比40%的主食產品為例,未來10年,以20%的速度推進,馬鈴薯傳統主食產品的消費能力可達2000萬噸左右,休閑型產品的消費能力能達800萬噸左右。”王小虎說,馬鈴薯產品市場將是一片廣闊“藍海”。
“加快推進馬鈴薯產業化勢在必行。”余欣榮說,馬鈴薯產業化取得階段性進展,但要滿足潛力巨大的市場,還需要從各環節入手,不斷加快產業化步伐。
“育種創新還需加強,尤其是適宜主食加工的馬鈴薯品種選育工作。”戴小楓說,馬鈴薯因為產地、品種的不同,淀粉等干物質含量有明顯的區別。比如山東產區的一些品種畝產可達3—4噸,但淀粉含量較低,出粉率低;相反,淀粉含量較高的甘肅“一點紅”,出粉率高,但畝產量卻僅有1—1.5噸。專家表示,如何培育出高產且高淀粉含量的品種是產業開發的另一關鍵。
王小虎介紹,農科院構建了245個馬鈴薯品種的基礎信息數據庫,確定馬鈴薯的篩選體系。共篩選出4個生態區的18個適宜主食開發的品種,加快破解這一難題。
“加工難題亟須破解。”戴小楓認為,全粉加工環節面臨兩大難題。一是企業力量薄弱,產能較低。目前全國只有8萬噸的產能,而且實際開工率不到一半。二是生產成本偏高。“以熟粉來說,面粉每噸成本為4000元,馬鈴薯全粉每噸需要1萬—1.2萬元。如何解決成本偏高的問題將是今后的重點。”
“主食產品要更加豐富。”余欣榮說,企業能夠靈敏地發掘市場需求,創新出更加多樣的馬鈴薯主食產品。據了解,馬鈴薯饅頭已在京津冀600多家超市銷售,但要滿足不同區域的飲食習慣,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還需要企業加大創新產品的力度。
馬鈴薯產業化,不會與三大主糧爭地
我國耕地面積有限,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大力推行馬鈴薯產業化,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會不會形成與三大主糧爭地搶水的局面?
“推廣馬鈴薯產業,不會與三大谷物搶水爭地。”曾衍德說,利用南方冬閑田、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和華北地下水超采區,因地制宜擴大馬鈴薯生產,力爭形成馬鈴薯與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局面。
“增加馬鈴薯種植面積,正好與調整種植結構相契合。”曾衍德說,當下玉米產能過剩,過去12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了2億多畝,其中“鐮刀彎”區域就占了近四成。未來,“鐮刀彎”地區可以增加需水量少、產量相對較高的馬鈴薯種植面積。
馬鈴薯產業化,更應該有重點地梯次推進。余欣榮說,未來將按照“一個主中心、七個次中心”的整體布局推進。作為主中心的北京,將成為馬鈴薯產品研發技術中心,形成一批引領性的產品配方和加工工藝。梯次推進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和西北區域馬鈴薯開發,培育消費群體,拓展消費市場,并根據區域消費習慣,開發具有區域特色的馬鈴薯產品,滿足消費需求。
馬鈴薯生產扶持政策還需逐漸落地。曾衍德介紹,有關部門將完善馬鈴薯生產扶持政策,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鼓勵各地對馬鈴薯加工企業實行用地、電、水、氣等價格優惠。加大對馬鈴薯生產的投入,支持種薯生產、貯藏設施建設、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市場與信息服務等環節。積極探索馬鈴薯產業信貸保障和保險機制,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對馬鈴薯主食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增加授信額度,實行優惠利率。
“但財政資金投入只是起引導作用。”戴小楓表示,馬鈴薯產業開發涉及科研、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多環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充分發揮企業的帶動和示范作用,開展主食開發技術模式攻關,改進和完善主糧化加工工藝,搞好主糧化消費引導,才能真正讓馬鈴薯成為百姓餐桌上的主食。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