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尚銀團隊培育的短枝核桃 鄭果所供圖
核桃起壟栽培
我國核桃種植面積和產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國卻不是核桃產業強國,在單位面積產量、堅果品質上仍落后于國際;更不是核桃出口創匯大國。
“要想讓全世界人都吃到美味營養的核桃,我們一定要選育出高產、穩產、高抗的優質核桃新品種。”自本世紀初到現在,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以下簡稱鄭果所)研究員曹尚銀一直扎根田間地頭,潛心于核桃研究。在他的帶領下,團隊以短枝、早果、豐產穩產、多抗和優質為主要育種目標,開展實生選種、配置多重雜交組合育種。經過近二十年的系統選育工作,他們已獲得了多個核桃優良品種。
據了解,鄭果所自建所以來就從事核桃栽培和育種工作,至今經歷了3代人50多年發展。通過長期收集核桃資源,目前該所保存了國內核桃農家品種資源達220份,是國內最大的核桃農家品種資源圃。
核桃也要“好生養”
有一句諺語曾這樣說:“桃三杏四梨五年,要吃核桃得九年。”作為一種重要的木本油料樹種,核桃結果周期長、抗病能力弱、產量不高等弱點是長期困擾科技工作者的難題。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得從品種選育工作抓起。
“以前的核桃品種都是大冠形,樹冠高大。這不僅容易導致果園郁蔽,人力管理和采收相當不便,而且畝栽核桃數量少,只有16~19株。”回首幾十年前的核桃種植,曹尚銀仍歷歷在目。
曹尚銀告訴《中國科學報》,團隊通過雜交育種和實生選種培育出了適合矮化密植的短枝型品種,如“中核短枝”“中短18號” “中短15號”等,解決了核桃管理采收問題,畝栽核桃數量可達45株,產量提高了5~8倍。
其中,“中核短枝”枝力強,枝條節間短而粗。豐產期核桃樹以短枝結果為主,短枝連續結果能力極強,打破了長期以來我國缺少短枝型核桃品種的局面,解決了生產中核桃結果部位外移嚴重、內膛空虛的問題,適合密植。
不過,在科學家看來,好的核桃不僅要能夠豐產穩產,還需擁有抵御病蟲害等免疫力,簡言之就是“好生養”。
針對早實核桃良種“早衰、抗逆性差、易感病”的弱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研究員奚聲珂和裴東研究團隊,從美國引進了30多個黑核桃優良家系和無性系,試圖打造“身強力壯”的新型核桃品種。
裴東告訴《中國科學報》,通過多年引種、觀察和篩選,研究團隊利用速生、抗性強的優良北加州黑核桃和魁核桃,與本地核桃優系進行雜交,獲得雜種F1代。經過初選—復選—決選,篩選出速生、頂端優勢明顯、冠形優美、抗逆性強的雜交核桃砧木良種“中寧”系列。
“‘中寧’系列核桃砧木品種具有耐瘠薄、顯著增強樹勢、防早衰、抵御根部病害如線蟲病的能力,而且核桃堅果風味得到明顯改善。”裴東說。
科技讓核桃更智慧
有了良種,缺乏科學配套的栽培技術,依然不利于產量提升與穩定。我國核桃應用技術相關基礎研究相對薄弱,丘陵山區核桃種植勞動力短缺和生產成本高等問題一直困擾著產業發展。
曹尚銀表示,要應對這一問題,必須發展新型栽培方式和農業機械。
“過去生產時栽培的大多是實生苗,結果時間長,果實大小不一致,而且核桃內酚類和醌類物質含量高、水分大,嫁接成活率較低。”曹尚銀介紹,嫁接苗的應用使得核桃良種化水平大大提高。同時團隊還實現了方塊芽接,增加了放水條,讓核桃的成活率由以前的不足30%提高到現在的90%以上。
而裴東團隊則開展了有關核桃果材兼用型高效栽培模式研究。團隊利用選育成功的種間雜種“中寧盛”和“中寧異”作砧木,株行距為3米×8米,升高良種嫁接部位至1.5米~2米,并采用機械化、輕簡化栽培管理模式。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副研究員張俊佩曾參與此項研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他表示,由于嫁接位置的提高,該栽培模式不僅能夠增加果園通風效果,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同時還大大降低了勞動力成本。
此外,提高機械應用水平是核桃產業良性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我國核桃產業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徑。
曹尚銀介紹,核桃生產從定植、修剪、采收到貯藏加工等都可采用機械操作,包括但不限于核桃挖穴機、果枝修剪機、核桃果樹震蕩機、果實集條機、核桃脫青皮機、核桃脫殼機等。
例如,在核桃采收方面, “以前都是依靠人工搖樹或竹竿敲打采收,有時需要爬樹,費力且危險。現在采用核桃震動落果機,通過機械臂搖樹采收果實,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曹尚銀說。
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高產優質核桃不斷綻放著光芒,這是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最好的見證。2011年,裴東主持研發完成的項目《核桃增產潛勢技術創新體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之后,又連續獲得省部級二等獎以上10余項科技成果獎勵,技術內容涉及良種種苗、高效培育技術及產品質量與高效加工技術等。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以核桃為核心的創新團隊,已發展為集良種、培育、病蟲防控、加工利用等于一體的科研創新體系,承擔科技創新、學術與信息交流、科技推廣服務等功能。
核桃產業大而不強
然而,一朵愁云依然縈繞在張俊佩的眉頭。“我國核桃種植面積和產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國卻不是核桃產業強國,在單位面積產量、堅果品質上仍落后于國際;更不是核桃出口創匯大國,每年總產量僅有5%~10%為堅果,多以核桃仁的形式出口。”
例如,2001—2010年,我國核桃單產水平由1442千克/公頃提高到3541.2千克/公頃,漲幅為145.58%。單從增長的絕對數值來看,有了歷史性突破,但是與美國核桃盛產期5~6噸/公頃的一般水平相比,差距非常之大,尚有巨大的單產挖掘潛力。
曹尚銀認為,想要實現核桃產業的做大做強,首先應從市場發展和需求預測入手,在建園規劃、品種選擇、苗木培育、栽植管理、技術培訓、機械應用等方面都按照標準執行。按照生態經濟型栽培要求,做到核桃的適地適栽,實現規模化、良種化和標準化栽培。
其次要轉變種植和管理理念,由粗放型向精細型方向發展。“核桃雖然屬于多年生高大喬木,但它不是一般的用材樹,而是果樹。核桃栽培不能用造林式的粗放種植方式,而應精栽細管。”曹尚銀說。
回首幾十年來,為實現我國核桃產業提質增效健康持續發展,各大科研團隊為核桃種植區因地制宜出對策,“對癥下藥”解難題,面向核桃主產區區劃和科學布局、主栽品種篩選和專用品種生產等方向實施了一系列戰略部署。
目前,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參加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特色經濟林生態經濟型品種篩選及配套栽培技術”所屬“核桃生態經濟型品種篩選及配套栽培技術”課題的起草申報工作。“如能立項批復,將對有效解決制約我國核桃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張俊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