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發布2019年度我國核技術農業應用重大新進展。
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理事長劉錄祥表示,核技術農業應用已經成為促進農業農村科技與產業發展的重要源動力,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長期以來作為國際原子能機構亞太區域植物誘變育種項目計劃的牽頭國,在農作物突變種質資源創制、新品種培育與應用方面取得了很多領先成果。
此次遴選全國涉核農業科研機構完成的農作物重大新品種、核素輔助食品溯源與生態環境治理、農產品輻照加工標準化和關鍵技術平臺等最新成果為基礎,依據產品引領、技術創新、重大突破的原則,經初選、學會評審及推薦等過程,最終形成10項能夠充分代表2019年我國核農業應用最新研究水平的應用研究成果。
“我們希望持續發布重大核農科技進展等信息,并使之成為我國核技術軍民融合發展的風向標,促進傳統農業升級改造和現代化發展。”劉錄祥說。
十大進展具體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1、小麥新品種魯原502實現大面積應用。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利用空間誘變與常規育種相結合選育出廣適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解決了重穗型品種易倒伏的生產難題,連續多年實打畝產超過800公斤,累計推廣應用7700萬畝,是目前全國第二大小麥推廣品種。201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揚輻麥系列弱筋優質高產小麥品種更新換代。
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將輻射誘變與常規育種融于一體,創新小麥誘變育種方法,選育出揚輻麥3號、4號和5號等系列新品種,累計推廣應用3000萬畝。2019年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3、核輻射誘變與水稻秈粳交雜種優勢利用。
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將輻射誘變與秈粳交雜種優勢利用技術相結合,創制出恢復力強、配合力高、抗病性好的水稻新種質,培育出Ⅱ優D069等高產抗病亞種間雜交水稻新品種,累計推廣應用1400多萬畝。2019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4、核輻射誘變創制水稻鎘低積累新品種。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核農學與航天育種研究所利用建立的高能電子加速器核輻射誘變技術,創制出水稻重金屬低鎘積累等新種質22個,培育出鎘低積累兩系雜交晚稻新品種C兩優266,累計推廣470多萬畝。2019年獲得湖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5、中國首個牛奶穩定同位素數據庫建成。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構建完成我國首個涵蓋4大奶源帶、10大主產省區的牛奶穩定同位素數據庫,以及對應地區的飼料、飲水等穩定同位素數據庫,奠定了我國在農產品穩定同位素溯源方面的領先地位。
6、利用多同位素技術解析農業面源污染物來源。
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綜合利用環境放射性核素和單體化合物穩定性同位素,以及穩定性水同位素等多同位素技術,實現了對流域泥沙和水體N污染物來源貢獻的定量辨識,有效地解決農業流域面源污染物來源與負荷不清的問題。
7、亞太國際植物誘變育種協作網(MBN)成立。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成立MBN,并出任主席國。MBN助力于加強植物突變種質資源交換、突變技術平臺共享、突變新基因挖掘與利用、青年專業人才培養和聯合項目申報等。
8、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原子能機構協作中心成立。
中國農業科學院及其下屬有關研究所分別牽頭成立了包括植物核輻射育種技術、土壤和水管理核技術、農業核應急裝備與響應技術、食品安全質量核技術、動物疫病診斷與防控核技術等五個協作中心。該中心將促進核技術農業應用國際合作,助力核農科技發展和食物安全。
9、科普讀物《輻照食品科普知識50問》完成。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高美須等撰寫的科普讀物,首次用50個問答,淺顯易懂地回答了公眾對輻照和核技術領域的諸多疑慮,幫助于消費者和管理者了解輻照技術在食品加工和安全上的應用。
10、輻照標準專著《農產品輻照加工與標準化》出版。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劉春泉等撰寫,內容包括輻照技術原理、輻照裝置和運營、輻照應用領域和輻照標準國內外現狀和需求,是我國第一部以標準化作為切入點,系統分析輻照加工標準化的專著。